浙江师范大学邀请到张红霞教授,“我们怎样认识我们的世界?”在“质性方法之本质考察——兼谈中国问题应用”教育沙龙上,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张红霞教授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由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88讲书院沙龙,眭伊凡院长担任主持。
质性研究是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使用归纳法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其行为的研究方法。“当我的调查对象是出租车司机的时候,我穿正装和打扮成卖菜大妈,得到的答案就会有差异。” 张红霞幽默地解释。
在一项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中,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学习参与度与收获零相关、能力出现负增长。真的是这样吗?张红霞指出这是研究方法出了问题,“用美国的量表测量中国大学生的发展,其结果自然与美国大学生的差异很大。
张红霞认为,研究方法要遵循质性,就要从本国的文化出发。“比如课堂沉默现象,中西方的成因就不一样。”她以世界的视角看中西文化,发现对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要更复杂。“这是由于中国文化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它更为保守,更为利他,更崇尚集体主义。”她认为,中国问题不是关心个体怎样想,而是关注集体怎样想,不仅关注负面,更关注正面。“文化的优越性,也应当体现在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上,而非一时的物质享受与当下的幸福感”。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采用哪一种研究方法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两者结合的路径。
在张红霞看来,单单用科学方法解决不了价值的问题。“对于人类认识还很肤浅的事物,当研究对象属于非主流社会与个人,那些特殊的行为与意义,仅仅靠定量的方法,必然导致研究效度的低下。” 而要将社会工作与研究相结合,需要一种类似禅宗“顿悟”的直觉。“实证方法可以训练,但直觉能力却难以培养。比方说文学艺术就是质性研究方法的体现。”
最后,眭伊凡院长总结说:“学会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非常必要。在教育学研究中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成熟做研究,并将研究人落实在发展中,这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