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英国的脱欧公投滑出了当时的卡梅伦政府预期的政治轨道,也把英国提前推到了历史命运的十字路口。基于历史传统与自身政治文化的优越感,主导英国的政治家们从来都没有在心灵深处认可欧盟的未来。在他们眼里,海峡对岸的欧洲大陆仅仅意味着广阔的市场。但是,养尊处优的保守党公子哥们毕竟没有中下层人民生活的体验,他们低估了民生问题的严峻局势。在时任财政大臣奥斯本雄心勃勃的经济改革下,经济数据相对变好了,可是人民却跑了。直到今天,如何回应民众的根本诉求,如何延续执政党的政治生命,保守党依然没有拿出有效的方案。不过他们并不担心,因为工党的表现更糟糕。脱欧公投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将英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并且不断提醒大家,这些问题基本是无解的。
脱欧谈判问题堆积如山,可是现政府缺乏一套深思熟虑的应对策略。在经过初步讨论后,今年2月2日,特雷莎·梅内阁公布了“脱欧”计划白皮书。在这份长达77页的官方文件中,英国明确提出将寻求与欧洲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希望达成欧盟国民在英国地位的“初步协议”,明确提出英国将脱离欧洲单一市场,希望与欧盟达成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并且彻底结束欧盟法官对英国法律的执法权。然而,愿景再美好,也只是愿景。白皮书提出的每一项目标都意味着痛苦的利益切割与无休止的外交纷争。尽管英国脱欧事务大臣戴维斯表示要避免“破坏性”的断崖式退欧,但是英吉利海峡两岸的政治家与商业人士都很清楚,无论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整个欧洲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地位都将遭到深深的戕害。
可是,英国毕竟是具有极为丰富的国际经验的国家,它绝不甘愿接受日益边缘化的历史命运,正在试探性地进行着各种政治经济领域的尝试。亚洲是英国未来重点布局的核心区域。英国与中国频繁互动,不仅带头加入亚投行,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更是宣称要做“中国在西方世界最强支持者”。此外,英国政府积极建立与维护同印度、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诚然,亚洲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是吸引英国的重要原因,但在经济利益驱动的背后是英国战略布局的调整使然。由于亚太地区在全球格局中的重要性,英国抓住亚洲,那就无疑为自己积累了重要的筹码。英国依靠海外殖民历史形成的文化优势,在东南亚地区依然十分显著。
在这个世界格局风雨飘摇的年代,丘吉尔“三环外交”(英联邦、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国家和联合起来的欧洲)思想中的某些要素正在被重新加以重视。英国极有可能构建基于英联邦的最大程度的自由流通机制。除了亚洲,英国还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深受英国历史文化影响的英语国家,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对英国而言,与其与危机重重的欧盟捆绑在一起,不如尽早在日益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战略空间。
由此可见,英国依然是值得尊重、充满魅力的。与某些只懂得颐指气使、惯行强权政治的国家相比,英国至少有一个方面值得高度肯定:它具有历史感,懂得尊重现实的根本原则,并且,它具有一种自我调适的变通能力。这种智慧不仅深深扎根于英国民族文化中的现实主义气质,也完全表现在英国当前处理政治危机的现实语境之中。
今年的英国,值得关注与期待。
即便脱欧,也不会根本改变世界格局
在今年,英国脱欧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渐次显现。如何理解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理解英国和欧盟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当今的世界格局仍然没有颠覆二战和冷战后的政治遗产,二战和冷战则是全球化完全展开的时代大幕下主权国家之间权力关系的洗牌与重组,从中诞生了美俄主导的两大阵营以及从属于美方阵营的欧洲共同体,同时以两极对立的方式划分了超国家的战略空间和利益归属,独立而平等的主权国家间地缘政治竞争与经济贸易合作被涵盖于这个大框架之下,虽然后者与前者之间张力常在。
从本质上说,欧盟是二战和冷战的造物。毫无疑问,英国也与这个当时叫做欧共体的联合体一样,从属于这个历史进程。当前英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基本位置不是二战前“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决定的,它的坐标与基点也同样是二战后美国主导下西方阵营中的一个成员国家,凭此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考虑自己的发展。也就是说,不管今日欧盟与英国是什么关系,它们有着基本一致的历史处境。而且,虽然二战和冷战都早已远去,世界上各角落的变化也千头万绪,但东西方的差异甚至鸿沟仍然存在,美国在重要方面仍然占据主导权,各国也仍然必须在面对世界的同时考虑自己作为主权国家和作为某个区域或大空间中成员的双重身份——这些都难以避免地带上了上个世纪大战之后的历史烙印。因此,欧盟和英国具有一致的历史处境的状况并没有完全被时间抹去,对于选择在世界舞台中可以扮演的角色而言,这一点仍然具有决定性。(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