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全球连线报道——来自国际新闻一线记者的声音”国际新闻采编课在东配楼217教室准时开始。教室座无虚席,两侧走道也站满了前来听课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学生。同学们在新闻传播学部吴敏苏教授的带领下,虽身处校园,却实现了同时与六位优秀的中国驻外国际新闻记者进行视频连线。这些驻外记者均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他们是汤晔(中央电视台欧洲中心站记者)、王冠(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首席记者)、刁海洋(中新社驻华盛顿记者)、刘骁骞(中央电视台驻里约热内卢记者)、殷岳(中央电视台拉美中心站记者)和张诚(中央电视台驻非洲记者站记者)。他们带来了国际新闻一线的声音,与同学们分享了镜头内外的精彩故事。国际新闻专业课堂首次实现全球5大洲同步连线。
来自“习特会”最前线的声音
在美国时政报道中崭露头角的王冠,现为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首席记者。连线当时,他正在美国佛罗里达棕榈泉市的海湖庄园,准备2个小时之后的中美“习特会”新闻报道。这让身处传媒大学的同学们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最前线进行筹备采访报道的紧张氛围。
王冠的出现,让同学们一片沸腾,现场气氛热烈。当被问及“有人认为记者不应参加电视辩论,因为这不符合记者的身份和立场,你怎么看?”时,王冠回答说:“西方媒体里中国的声音特别少,他们也找不到中国声音的‘talking head and commentator’来反映中国立场;同时,人们往往对争议性较强的政治新闻众说纷纭,这时需要通过讨论来理清关键事实,逐步还原事件真相。尤其是作为中国记者,在辩论中代表中国的立场,发出中国的声音,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勇闯制毒窝点的“淡定哥”
中央电视台驻里约热内卢站记者刘骁骞也出现在了本次连线中。2014年,他对贩毒团伙的特别报道《走进“上帝之城”》让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他也因游走制毒贩毒现场如菜市场一般从容淡定一炮而红。2016年,他又走进“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游击队的大本营,用自己的一线报道印证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
刘骁骞的淡定乐观还体现在镜头之外。他与现场师生分享了驻外记者生活工作的趣事,笑称自己“最难忘的事”也许是“在世界各地、各种奇葩的环境下洗过澡、睡过觉”。在亚马逊河里洗过澡,在热带草原用天然的雨水洗过澡。他用诙谐的方式轻描淡写了驻外记者有时候必须面对的恶劣客观条件。他提醒同学们,要想在新闻故事中找到最独特的视角,最应重视与人际沟通技巧,并且不要害怕为此吃苦。
88级“大师姐”诠释信仰坚守
央视驻欧洲中心站的汤晔,是本次连线中最为资深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已经在国际新闻领域辛勤耕耘了20多年,在伦敦常驻9年,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当被问及“面对当下新媒体互联网的‘诱惑’,为何还能在传统媒体坚持这么多年?”时,汤晔的回答让同学们感受到真正的不变初心,和国际新闻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专业素质。她说,一路走来也是一路成长,对国际新闻的了解和热爱只增不减。说起新媒体,她提到近年来欧洲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在突发新闻的报道和消息传播中,社交媒体开始展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想在当下保持竞争力,越来越需要依托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现在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传统媒体甚至也有直播等手段,去拥抱新时代的技术福利。
谈及回广院自己还会做什么,汤晔真诚直言:在文化多元的欧洲工作,语言是重要的工具,她深感在学校时只学习了英语和第二外语法语还不够,如果能回到广院,她希望有机会学习第三外语,如西班牙语等,这给现场同学不少启发。
家庭工作“两可全”
在连线的记者中,中新社驻华盛顿记者刁海洋,成了本场“唯一成家的男士”。说到国际新闻工作,他认为要保持学习,在美国工作多年,越发认识到,一名优秀的国际新闻记者,不仅要在专业技能上过硬,还应该储备其他知识背景,例如在报道中最常涉及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知识。
面对现场同学颇实在的提问:“成天四处奔波的国际新闻记者如何顾全家庭和工作?”刁海洋笑着回答,配偶是可以随任的,家庭问题单位自会帮着操心。随后他又立即补充道:“但记得是配偶,不是女朋友哦!”,引得现场一阵欢笑。
新闻要客观,也要有温度
当刘骁骞在“入虎穴”的时候,同处巴西的殷岳则关注了另一个特殊群体——难民。巴西奥运会上的难民代表团虽然成绩并不突出,但其始终心系故土的情感让殷岳印象深刻。他坦言,新闻报道的“温度”是自己非常关注也始终追求着的东西。“我喜欢新闻胜过电影,因为新闻有那种不加设计的事实带来的冲击力。做新闻往往能提高人的感知能力。”
不过对他而言,新闻专业主义仍是第一位的。现场同学就采访难民提问殷岳:新闻记者如何在报道中平衡理智与情感?殷岳回答:“做记者第一要务是把事实讲明白。要学会主动抗拒过于感性的糖衣炮弹。”殷岳在采访中娴熟地使用英语、葡语和西班牙语令人印象深刻,也让我们看到了专业国际新闻工作的素质和风采。
穿越沙漠的最长列车
与殷岳在巴西奥运会同一报道中做连线,在非洲大陆为选手接通母亲画面的张诚也深感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
非洲的蚊子多带有疟原虫,张诚“小自豪”地说,在非洲1年半多,还没被打过摆子。而提到在非洲的经历,张诚还有许多故事可说:被当地贫穷的小孩从车窗外抢走手机,探访撒哈拉难民营和难民一起体会艰苦生活……他记忆中最特别的故事,是西非的毛里塔尼亚人民为了出一趟沙漠,要扒上有200多节车厢的货运火车,跻身车厢内的铁矿石堆中,铺上毛毯喝茶聊天的场景。他呼吁同学们多来非洲报道新闻,走到“一带一路”的新闻一线,发掘未被西方媒体关注的冲突、变化和发展,向中国的观众展示真实的非洲,也让非洲人民了解全面的中国。
原定一个小时左右的连线课堂,因为同学们的热情而持续了近两小时。活动结束后,策划并主持本次课堂连线的吴敏苏教授说,这次全球5大洲同步连线是继去年连线美国之后的又一次尝试,得到了新闻传播学部领导的鼓励,计算机与网络中心以及学部的老师在技术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科技快速革新,信息获取方式日益多元,原有的课堂边界被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这也是本次课堂主题创新(innovation)、联通(connectivity)、创造力(creativity)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吴敏苏教授希望学生们能身在教室、放眼全球,通过连线了解国际新闻报道的实例和新闻背后的故事。她更期待学生能受到这次课堂“全球连线”的启发,勇于创新,联通世界,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