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张韬政老师走进立德楼(原一教)501教室,这是她获奖后第一次授课,为14级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讲授《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课程。她梳着马尾,净白圆润的脸庞不施粉黛,穿着休闲款的西装外套,语速较快,思维敏捷,言谈举止中透露着干练和自信。14级网络工程专业的张若帆同学说,张老师很低调,获奖后并没有告诉同学们。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中国传媒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张老师在参赛中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尽全力备战,以平常心比赛。得知自己在决赛中获得一等奖时,她认为自己比较幸运。张老师说取得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厚爱、督导组老师的耐心指导、家人的支持鼓励、班里同学的积极配合。
回忆起获奖时的心情,张老师引用了胡校长去年就职时说的一句话:“深感荣幸,心怀感激,也如履薄冰。”对于“如履薄冰”一词,她解释道:“毕竟只是青年教师,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大家对你要求高了,你也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之所以选择Little定理作为参赛备课内容,张老师考量了众多因素。根据此次比赛规则,虽然提交的教案的时长为五十分钟,但现场授课仅限定在二十分钟以内。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展示出自己的教学功底,张老师首先考虑到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所承担的研究生课程《信息论》和本科生课程《通信网络理论》、《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中,《信息论》的理论难度偏大,《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属于概述型课程,而《通信网络理论》的难度适中,既能检验教师的理论基础,又能使评委较易理解。《通信网络理论》中的网络时延分析及其Little定理的推导与应用,既有理论的推导,又有现实生动的应用实例,而且知识点相对独立,授课人教学功底的高低决定了是否能使听课人在较短时间内既掌握原理又了解应用,达到答疑解惑和学以致用的目的,非常切合比赛规则。
张韬政老师201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师从我国信息论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泰斗级专家钟义信教授,同年来到中传任教,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张老师说,教师要常怀敬畏之心,教育工作者要热爱教学、热爱科研、爱护学生。唯有这份热爱,才能保证自己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于其中。上课的状态可以是轻松的,但态度必须是严谨的,要为每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早在读中学的时候,张老师在自己吃透了一个知识点以后,就愿意帮助身边的同学讲题,有传播知识的欲望。不知不觉,她的心中就埋下了成为一名老师的愿望,向往站在讲台上的感觉。
张老师如愿以偿地来到中传任教。她发现,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有趣的。如果太熟了、完全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会不便于管理;但距离感太大,也不适宜。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们搜集资料的深度和广度超过张老师的预期,学生们的点滴进步每每带给她惊喜。13级网络工程专业的李云龙同学非常敬佩张老师,“她对所授知识相当精通,知识面广,而且掌握得非常扎实。”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即使学生提问时表述不清,老师也能迅速明白学生想问什么,并完整地解释出来。上课过程中,如果大家忘了一些大一大二的基础知识点,张老师会当堂把那个知识点所有的推导过程都罗列出来。
张老师的教学风格,可谓刚柔并济。一方面,她的管理风格比较硬派,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生要求严格,每节课均点名,要求学生遵守请假制度。另一方面,她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张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体察学生的理解力和知识水平,因材施教,能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去讲授艰涩难懂的知识点。生活中平易近人,讲话真诚坦率,接地气,很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