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0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本学科于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一级学科硕士授权,201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授权。本学科已发展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学科定位与发展目标:本学科定位于“立足西部,围绕国家资源战略及地方经济建设”,聚焦沉积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等基础地质理论及应用研究。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地质,尤其是油气地质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学科。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具有较好的学习、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地质学学科领域掌握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较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及技能;对于学术、学术研究、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服务国家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独立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二、学科方向地质学的主要学科方向有以下5个:沉积学(含古地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1、沉积学(含古地理学)沉积学(含古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沉积圈层内沉积物、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该方向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比较沉积学、构造沉积学、古地理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重建沉积盆地古地理,探讨沉积矿产,特别是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在碳酸盐岩沉积学及相关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明显的特色。
2、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是研究矿物及其天然集合体(岩石、矿石)等地球和行星物质自身的地质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化学成分、结构构造、源区及成因等方面的学科。我校该培养方向以研究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海洋化学、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矿物混合后的性质变化、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成因地球化学和成矿预测为特色和优势。
3、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内地质体的结构构造、时空分布、形成过程与演化规律的学科。我校该学科方向以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主要围绕盆地构造解析、沉积大地构造、构造与资源富集、构造与环境等领域开展研究,服务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矿产资源、地质工程与环境等领域。
4、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化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交叉研究领域,是研究地球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化学演化及其机理的学科。我校该培养方向以地球化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现代分析和观测技术为手段,形成了特色和优势的油气地球化学、沉积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方向。
5、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通过对保存于地层中的各类化石的形态、结构、生态、分类、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区域地层系统格架,恢复古地理、古环境的学科。我校该学科方向在分析、解决含油气区沉积环境以及地层划分对比、探讨古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古生代生物礁发育演化与油气关系、上扬子板块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古气候、古环境的变迁、遗迹化石等研究方面具特色及一定优势。
三、基本要求
1、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本学科在职研究生应在掌握地质学(含石油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研究技能的基础上,熟悉相关地质理论,从宏观上了解地质学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关注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潜力,体现出一定的油气地质特色,在此基础上选择本学科恰当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就专业知识而言,本学科硕土生应围绕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含岩相古地理)中的某一学科方向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并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选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室内与野外工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该方向的基本研究方法。借助学位论文的科学选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论方法、研究技术和特色开展研究工作,并进一步加深对该学科方向的理解。就工具性知识而言,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相关的文献调研、野外与室内工作、资料查询、实验技术、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地质数据分析和学术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
2、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好的地质学知识基础、学术涵养和创新精神。关心各类地质学现象和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兴趣、学术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能够将地质学理论研究与地质资源、环境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扎实的野外与室内地质工作能力、较好的学术潜力和创新意识。本学科硕士生亦应尊重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力避重复研究。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借助学科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在研究论文中,要对本领域相关材料的发现者、相关观点的提出者进行明确而又准确地表述。
2)学术道德本学科硕士生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杜绝篡改、假造、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
3、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本学科硕士生应当具备通过研究动态分析、生产实践调查、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问题,并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和方法的能力。本学科硕士生应了解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和生产实践需求,避免盲目选题。应在地质学理论、野外地质和实验室工作技能、地质数据分析和综合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科学研究、逻辑推理等方面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以使自己的学位论文得出可靠的结论。探究地质研究方法的最佳途径为认真研读前人或同行的研究成果、加强学术交流,从中体悟前辈和同行学者的研究思维与方法,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研究对象的恰当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本学科硕士生不仅应具备学习、分析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能力,还需要掌握扎实的野外与室内地质工作技能和地质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的基本能力。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从前人研究成果或生产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科学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针对科学问题,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以及完成研究过程的能力,并在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推理,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和逻辑严谨的归纳总结论证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3)实践能力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学术研究或应用技术探索方面具有较强的本领。在学术研究方面能独立完成地质文献综述、开展野外和现场、实验室工作、设计研究技术路线、分析地质现象和实验数据、独立撰写学位论文、独立回答同行质疑和从事学术交流。对于偏重于地质学应用研究的学生,还应善于将地质学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应用新技术探索等实践相结合,在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工程等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本学科硕士生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善于表达学术思想、阐述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学术思想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运用特定的语言进行准确、清晰而富有层次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学术成果的展示主要体现于适时在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科研创新活动等平台中层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和技术发明。学术交流是本学科硕士生发现问题、学习研究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获取学术支持的重要途径之一。
5)其他能力除上述4个方面外,本学科硕士生还应当具有将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地质学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因此,本学科硕士生应当积极参与地质学领域的科研活动或生产实践活动,并熟悉科研或生产工作的一般工作流程和执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