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房卫平教授,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983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1986年7月至2000年7月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所长;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主持工作)、副研究员、所长、研究员;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至今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曾任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
河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房卫平教授长期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工作,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48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部发展棉花专项基金、国家农业跨越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主持和参加培育棉花新品种14个,分别是:豫棉2号、豫棉6号、豫棉11号、国审豫棉19号、国审豫棉21号、国审豫668、国审豫杂35、豫杂37、银山1号、银山2号、银山4号、银山6号、银山7号、银山8号,为我国棉花生产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在省内外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60亿多元。2009年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国审豫杂35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新品种,是河南省近年来种植面积最大的棉花品种,2010年被巴基斯坦农学会在巴基斯坦引种示范。豫杂37 品种2009年在新疆农一师13团103亩条田上创造了平均亩产823公斤的高产新纪录,显示出极大的增产潜力。
河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房卫平教授多年来积极开展棉花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已成为我国棉花生产的主导品种;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标记,并建立了棉花抗黄萎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并从野生棉种(瑟伯氏棉)中成功克隆了棉花黄萎病抗性相关基因,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棉花抗黄萎病品种的培育。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7篇,出版著作6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河南省星火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200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CCTV2010年度十大三农人物、河南省2010年度十大杰出科技创新人物、河南省2007年度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河南省2003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