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也是我校的优势学科。本学科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的二级学科,包括全国唯一的部级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全国唯一的大气探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信号处理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信号与信息处理在职研究生从设立以来,坚持走以信息科学与大气科学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的创新之路,积极推动我国气象信息化、气象装备现代化等重要领域的建设,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研制出我国首台常规气象雷达和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数字化信息处理系统,改变了我国气象雷达信号处理系统依赖进口的局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气象局鉴定),被国内近70%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采用,并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卫星反演理论成果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风云3号”气象卫星系统,无线通信射频芯片应用于北斗导航终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在职研究生建设围绕国家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应用基础与技术的研究,着力推动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大气探测领域和地方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大气探测领域和地方信息产业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行业技术骨干,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行业进步做出贡献。目前,本学科拥有专职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所有人员比例超过30%,大多数教授和副教授具有出国留学或进修的经历,形成了一个应用基础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团队,如表1所示。
(1)气象雷达信号处理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针对分布式天气目标特点(信号处理量大、定量估值精度要求高),本方向研究天气雷达探测分布式目标的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
特色:
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方向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天气目标回波的精确谱参数估计算法、改进信号处理数据质量的算法(如分布式目标状态下速度模糊和距离模糊解算方法,地物杂波抑制新方法)、双极化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信号处理算法及多通道信号处理误差标定算法等关键技术研究,并结合可编程逻辑器件、高速DSP、高速电路信号完整性等设计技术,研制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更新换代的基础,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变了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依赖进口的局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根据天气雷达发展趋势,前瞻性地开展了机载、星载不同探测体制的天气雷达信号处理新算法研究,为天气雷达信号处理水平赶超发达国家奠定基础。
优势:
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方向长期从事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上世纪90年代率先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常规天气雷达信号处理及其应用系统,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
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带有数字中频处理功能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并通过中国气象局鉴定、定型,全国布网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70%采用了该系统,并出口美国、罗马尼亚、韩国等国;研制出可用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升级改造的“双极化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由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防项目的支持下,2008年研制出多型军用雷达的XXX信号处理系统和产品处理系统,提高了雷达的处理性能,拓展了雷达的应用范围。
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团队带头人何建新教授是“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校唯一)副主任委员。
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方向近五年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子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防等重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计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