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试卷及真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不属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A、战略政策贸易理论B、产业内贸易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贸易扭曲理论
2、根据国际费雪效应,一国通货膨胀率上升将会伴随着该国名义利率和货币对外价值的变化,其变化分别为。
A、提高/降低B、降低/提高 C、降低/不变D、不变/降低
3、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划分,一般把财政支出划分为。
①经济建设费②社会文教费③地质勘探费 ④国防费⑤行政管理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4、不属于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点。
A、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B、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C、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D、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5、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
A、物价稳定B、公开市场业务 C、短期利率D、货币供应量
6、按照最适课税理论,最适所得税税率应该呈现倒“U”型,这意味着。
A、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高些,低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低些
B、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高些,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低些
C、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低些,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高些
D、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高些,低收入者与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低些
7、商品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对正常品而言,价格下降的收入效应为负 B、对低档品而言,价格下降的收入效应为正
C、对奢侈品而言,价格下降的收入效应不存在D、对吉芬物品而言,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大于零,收入效应小于零,且后者大于前者
8、如果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的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明。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B、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C、若利率和收入都能按供求情况自动得到调整,则利率下降,收入下降
D、若利率和收入都能按供求情况自动得到调整,则利率下降,收入上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进口配额 2、税收中性 3、公司治理结构 4、理性预期假设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简述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几种类型。2、通货膨胀包括哪些类型?
3、请简要说明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与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之间的异同。4、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并阐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2、已知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L(2/5)K(3/5),劳动的价格为PL=2,资本的价格为。PK=3。
试问:
①产量为10时,最低成本支出的大小和与LK的使用数量;
②总成本为60元时,厂商的均衡产量和与LK的使用数量;
③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该生产函数的要素报酬是否受该规律支配,为什么?
2008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经济学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C2、A3、C4、A
5、D6、B7、D8、C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采取措施,加以直接的限制。
进口配额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形式。它因数量明确而对国际贸易限制清楚,限制更强,对自由贸易的限制、危害更大。
【评分标准】回答出第一句话的给2分,回答出第二句话或大意给1分。
2、税收中性,作为政府税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包括两个含义:(1)国家征税使国民所付出的代价应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经济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负担或损失。(2)国家征税应该避免对市场的正常运转带来干扰。
【评分标准】考生只要回答了试题答案中两个含义,即可给2分。如考生答案中有“作为政府税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等字样,可以再加1分。
3、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3分)
4、理性预期假设: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2分)。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主要特征:其一,预期平均来说是正确的;其二,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其三,经济当事人作出预期时所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1分,意同即可)。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同质产品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但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的产品。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几种类型:
(1)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2)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3)转口贸易;(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5)季节性产品贸易。
【评分标准】回答出第一句话得3分。5种类型各得1分,缺一项扣1分。回答不准确酌情扣分。
2、(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的是源于总需求膨胀而形成的通货膨胀(2分)
(2)供给型通货膨胀:供给型通货膨胀包括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2分)
(3)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求失衡或者导致部分供求关系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2分)
(4)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由需求拉上,成本和利润推动及结构失衡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通货膨胀。(2分)
3、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与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之间的区别是:
(1)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短期货币利率理论,强调短期货币供求因素对利率的决定性作用;(1分)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长期实际利率理论,强调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1分)(2)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中的货币供求是存量,(1分)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则注重对其一时期货币供求流量的分析;(1分)(3)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主要分析短期市场利率,(1分)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实际利率的长期波动上。(1分)但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与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也存在着联系,(1分)如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中的货币供求构成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一部分。(1分)
4、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具有如下特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求,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为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享受。(3)社会成员享受公共物品,无须直接付出任何代价,或只付出少量费用。(4)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特征。(5)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
【评分标准】考生只要回答了试题答案中的第一句的内容,即可给0.5分。然后,每解释一个特征,加1.5分,累计为7.5分。在解释每一特征上,内容相符,即可给分,而无须逐字相同(如第五特征表述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对国民的税收”也应该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并阐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共7分)
(1)经济增长(1分)(2)物价稳定(1分)(3)充分就业(1分)(4)产业结构高级化(1分)(5)国际收支平衡(1分)(根据论述的情况再酌情给2分)
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共13分)
(1)财政手段: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整有效需求。(2分)
①财政收入政策②财政支出政策③财政补贴政策(1.5分)
(2)金融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2分)
①存款准备金率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1.5分)③公开市场业务
(3)行政管制手段
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2分)
(4)经济法制手段: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2分)
(5)制度约束: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发挥作用,制度的变更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甚至会影响政策目标的选择,因此,制度约束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2分)
2、解:略。当产量为10时,最低成本支出为50,使用的L和K的量都是10。
【评分标准】回答出最低成本支出为50的给4分,回答出L和K的量都是10的给4分。如果公式正确而结果不准确的减半给分。
②由厂商均衡得:2L+3K=60 当总成本为60,厂商均衡的L和K的量都是12,产量也是12。
【评分标准】在职研究生网回答出厂商均衡的L和K的量都是12给3分,回答出产量也是12给3分。如果公式正确而结果不准确的减半给分。
③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条件下,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3分)
该生产函数受要素报酬递减规律支配。因为:
假定资本K的投入量不变,劳动L为可变投入量,那么劳动的边际产出为:(公式),说明劳动边际产量递减。
同理(公式),说明资本边际产量递减。(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