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与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战争与和平:二战及战后世界的变动”高端论坛于近日在天津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学者分别就二战进程、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对战争的认知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文学哲学部、历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等6大学部。中研院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于一身的国家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提出,二战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促进“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二战时期筹建的联合国对促进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阐述了自由国际主义思想的根源及其如何主导美国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他指出,自由国际主义是一战后期在美国社会兴起的外交与国际思想,尽管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未能完全按照自由国际主义原则构建,但二战后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及国务卿等人是威尔逊主义的追随者,并对威尔逊主义进行修正和补充。在政治领域,通过大国合作和国际组织维护和平;在经济领域,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规范国际经济关系。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把自由国际主义原则推向全世界,在此过程中,自由国际主义也面临挑战。
与会学者还对二战进程进行了讨论。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教授分析了日本挑起和扩大对外侵略战争的逻辑,指出日本是率先挑起二战的元凶,在其扩大对外侵略的既定方针下,不断推进侵略扩张。南开大学李凡教授分析了诺门坎事件对二战进程的影响,认为日本在诺门坎事件中的失败使其不得不放弃对苏联的强硬政策,同时在苏德战争中不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与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战争与和平:二战及战后世界的变动”高端论坛论坛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视角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深入理解二战的源起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