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传播学在职研究生专业是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下设的一个专业,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传播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为学校重点学科。设有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文化传播研究所、涉法文学研究所、中日韩动漫研究中心、戏剧影视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如下:
一、培养目标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新闻、影视、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务以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2、热爱新闻工作,掌握坚实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
3、能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
4、身心健康。
二、专业及研究方向
1. 专业简介
传播学硕士点成立于2010年,设置有传播史论、新媒体传播、戏剧影视传播三个特色方向。本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
近年来,该硕士点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媒介现象学: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研究》、《拉斯韦尔战时传播理论研究》、《媒介的直观》、《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多元文化图景与电视话语选择》、《喜剧论稿》等专著,并在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国内传播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2. 研究方向
传播史论
新媒体传播
戏剧影视传播
三、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通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1.公共必修课:
外语(学科英语),4学分;
政治理论课,2学分。
2.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或专业选修课),共24学分。
3.公共选修课,6学分。
4.总学分:36学分。
本专业具体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信息详见附件1。
五、考核方式
硕士生公共课、学科基础课按学校要求统一采用“考试形式”,专业课、研究方向课根据课程性质,可采用考查、课程论文、学术报告等形式。
六、实践与创新环节
在实践与创新培养环节,研究生须至少修完10学分。其中毕业实习为必修项目,计4学分;其他项目为选修,共计6学分。具体要求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为准。
本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分两部分:
1、利用假期或由学院统一集中安排时间(一般为8周)进行专业实习,实践活动结束应取得实习单位的评语,并提交实习报告,计4学分;
2、本专业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即研究生第二学年上学期)参加学院每年十月份定期举行的硕士生学术论文报告会,提交并宣读自己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的学术论文。
七、科研与学位论文
在职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经过认真考核筛选后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即研究生第二学年下学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学位论文选题和撰写计划,并于第四学期(即研究生第二学年下学期)的四月份在本专业或导师所属教学单位内进行开题报告,经过讨论任课后正式进入论文撰写阶段。论文应阐述新闻传播学理论或应用方面的相关论题,要求格式规范,命题正确,论据翔实,逻辑性强,文字流畅。字数不少于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的答辩时间为第六学期(即研究生第三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进行。
每名硕士生须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方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申请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答辩和审议,按《学位条例》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授予学位工作细则》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