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研究生专业是化学学院下设的研究生专业,化学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建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立项建设的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在职研究生专业简介如下: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品德良好;实事求是,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实验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备一定的听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的专门化学人才。
二、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本学科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五个二级学科,其涵盖内容极其丰富,各分支学科的发展非常迅猛。材料、能源和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的领域,化学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也与这些方面密切相关,新的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特别是能源、环境、医药、食品等重要领域,针对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重大研究背景的课题日益增多,强化环境与绿色化学的研究、关注与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的研究都是极其重要的课题。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多尺度功能材料制备化学,先进材料制备化学与技术,功能配合物的合成与设计,绿色化学过程和方法,有机新材料化学合成和应用,环境物理化学,多相催化和均相催化,稀土荧光生物探针与时间分辨荧光生化分析技术,电致化学发光试剂的合成及应用,缩合聚合理论与方法学,阴离子聚合理论与方法学,高性能功能化聚合物创制,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等。
三、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教师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特别注重硕士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1、基本学制3年
2、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含休学时间)。
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
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硕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4年。
五、课程学分要求与设置
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3学分。
对跨专业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4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跨专业考入本专业的研究生,需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6门课程中选补4门。补修课程考核通过后每门计1学分,考试成绩合格计入选修课学分。
六、论文工作必修环节
1、开题
本专业研究生应阅读至少50篇与其研究方向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并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选题应属于化学学科,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学位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达到的目标、预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等。开题报告应在第3学期完成。
2、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
3、学术活动
在职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总次数不少于8次。
4、发表学术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执行学校统一的规定。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本专业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注重培养硕士生文献查阅与实验操作能力,并特别注重培养和提高独立开展化学研究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学位论文工作期间,学科点定期组织检查,由硕士生本人汇报阶段性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必须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化学专业和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按照《学位条例》和《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位论文评阅答辩。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
(1) Atakins P. A. et al., Inorganic Chemistry (2ed, 1997)
(2) Greenwood N.N., Earnshaw A. (eds.)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2ed., 1997)
(3) Cotton F.A. Chemical Applications of Group Theory (3ed., 1990)
(4) Chambers, Holliday. 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1975)
(5) Gonis A., Meike A., Turchi P.E.A. (eds.) Properties of Complex Inorganic Solids (1997)
(6)Harvey D.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0)
(7)Christian G D. Analytical Chemistry. 6th ed.(2004)
2. 重要学术期刊:
(1) J. Am. Chem. Soc
(2) Inorganic Chemistry
(3) Chem Comm
(4) J Macro Micro Poroous Mater
(4) Mater Chemistry
(5)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
(6)Analytical Chemistry
(7)The Analyst
(8)Talant
(9)Analytica Chemica Acta
(10)J. Catal.
(11)Catal. Today
(12)Organic Chemistry
(13)Appl.Catal.B
(14)Angew. Chem. Int. Ed.
(15)J. Phy. Chem. A
(16)J. Phy. Chem. B
(17)Adv. Mater
(18) 化学学报
(19)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 催化学报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
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经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