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天津大学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六周年之际,纪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六周年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于5月17日上午在卫津路校区科图一层报告厅召开。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王树新、党委副书记雷鸣出席会议,组织部、人事处、文科办相关负责人及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院级领导班子成员和中青年教师代表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雷鸣主持。
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法学院院长孙佑海、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维、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锵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新闻与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国际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就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主题发言。颜晓峰教授建议,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树立广义的人才观、形成公正和科学的识才标准、执行多样的用才方式。孙佑海教授结合法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建议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才的评价标准,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陆小华教授谈到,提升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水平,要以理论水平和能力素养提升为先导,构建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梯队。张维教授建议,要加强师资业绩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同时注意教师团队建设与个人自由探索间的平衡。闫广芬教授围绕教育学科近年来发展特点与主要任务,提出了教育学科当前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考核评价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建议。李锵教授从国际中文教育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期谈到我校国际中文教育将按照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多形式灵活聘用专兼职教授等思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杜慧滨、法学院教授刘召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志华、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宋馨宇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分别从人才政策的顶层设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交叉学科人才发展的角度作了交流分享。
法学院党委书记杨欢代表院级党组织发言,他提出,在人才工作中,院级党组织要发挥好政治功能,把好政治方向、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创造向上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好保障。
最后,王树新进行讲话。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按照人才强校战略总体部署,通过外引内育,初步搭建起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对标中央对于新时代人才强国的需求和学校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还要重点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学校开展人才工作,要从民族复兴、国家未来的高度去认识,重视“大先生”的引育,服务于国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二是要做好人才建设规划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我校文科人才队伍建设,要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文科人才队伍工程,引育文科“大先生”、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三是要完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支持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其研究成果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历史积淀,学校要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学科规划的引领下,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培养和支持。四是要深化人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希望机关部处和各文科学院进一步探索深化文科院系人事制度改革,明确细化措施,制定配套方案。尊重不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鼓励实施“一院一案”“一学科一案”,实施多元、分类、综合评价。
转自:天津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