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立足于在职学习综合实力的培养,强调包括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原始创新等潜能的系统训练。充分考虑到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型科学,实验与理论之间的相互推动,以及由于近年来计算机的性能与容量大幅度提高所带来计算物理的迅速发展。
凝聚态物理是过去半个世纪来伴随着对越来越复杂的材料及其层出不穷的新的物理现象的研究而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物理学分支。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有近一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凝聚态物理学家。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固态晶体材料(如金属、绝缘体和半导体)中电子的电荷、自旋、轨道等自由度以及晶格振动自由度在不同的相互作用下所可能形成的各种物质形态及其物理性质,以及由大量经典粒子聚集构成的软凝聚态(非晶体、玻璃及其它软物质)体系的结构、功能、动力学行为,尤其是各种相的性质以及不同相之间的转变等基础性问题。凝聚态物理是材料、生物、信息、计算机等现代科学习究和应用的必不可少基础。在近二十年来,凝聚态物理学一直稳定发展,不断呈现出各种新奇的量子现象,并且平均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项重大发现。
中国人民大学凝聚态物理理论与实验方向的在职学习应具备坚实的固体物理与量子多体的专业课程基础和必要的数学功底,了解并掌握凝聚态物理和软凝聚态物理及其交叉学科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前沿,能够适应国家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毕业时,应具备独立从事相关领域前沿研究并做出创新性研究成果、本学科的高水平教学,或者凝聚态物理原理相关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与研发的能力或潜力。
中国人民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方向的指导导师有:王善才、王楠林、于伟强和张清明。这些导师主要从事低维铁磁、反铁磁和多铁性,有机超导电性、高温超导电性和非常规超导电性、重费米子等强关联体系的理论与实验前沿研究。实验手段包括物理特性测量系统、低温强磁场电子拉曼系统、角分辨光电子谱测量系统,以及固体高压核磁共振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