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张力元,不断提升自己,他作为“东吴名医”重点培养人才,被公派到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做博士后研究和学习,回国后以38岁的年龄晋升为苏州市最为年轻的主任医师。作为一名员和政协委员,在美国访学期间,他广泛接触访问学者和学生、爱国华人华侨,成为他们身边最贴心的朋友,答疑解惑医疗知识,也广泛宣传国内医学发展和国家发展大势,将热忱化为患者、医者、学者、学生的一片温暖。
张力元的名字,在苏州乃至全国的肿瘤医疗界都具有一定知名度。他的医德、医技和少数民族身份被《苏州日报》、《中国卫生画报》及《中国民族》等多种媒体和曾受恩遇的患者广为报道与传颂。然而,当你真正接触这位放疗科医生时,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他医者仁心的自信、直率和周到细致的品质。
云南梯田遇到东吴流水
张力元出生在以壮丽的哈尼梯田闻名于世的云南红河北岸个旧市。张力元的父母是哈尼族中思想特别开明、积极要求进步的人,虽然周围的人们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他们却对三个儿子的学习抓得很紧,小时候的张力元成绩优异,是家里三个男孩中唯一考上大学的。16岁的张力元正读高二,一次意外的感冒导致他高烧不退,父母连夜将他送入医院。“当时,我们那里的医疗条件很落后,即使是小小的感冒也有可能就此丧命。”躺在急诊室的张力元产生幻觉。“我真以为自己快不行了。”然而,经过医生一夜的努力,张力元高烧慢慢退了,身体逐渐恢复。“是他们让我又一次获得生命,让我体会到医务人员的伟大。从那以后,我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将救死扶伤当成自己的社会责任”,张力元说。为了这个理想,张力元学习刻苦。1996年,张力元从云南考入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医学院)就读放射医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又进入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进修肿瘤放射治疗学。接着,他拿到苏州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2015年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作为博士后到美国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求学和研究一年。
张力元现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工作。“刚开始,我还只是住院医师,年轻医生都得值夜班。我记得最频繁的一个月要值11个夜班,平均两三天就一次。”除了医院的工作,张力元还得利用点滴时间研究自己的专科方向,因此空闲时间很少。为了能在专业上有所拓展,张力元牺牲了许多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在工作的15年中,仅仅回过老家4次,还是抽平时诊疗空闲期回去。老人们常盼我能多回家看看,可我一走,找我看病的病人怎么办?”想起远在云南80岁的老父亲与70岁的老母亲,张力元摘下眼镜,眼睛湿润了。凭借自身刻苦钻研、尽心尽责为病人服务,以及出色的学术成绩,在今年9月份晋升为苏州市最年轻的主任医师,也是最年轻的“苏州市重点医学人才”,他是首届苏州大学“东吴名医”培养对象,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兼任中华放射肿瘤治疗学专业委员会生物组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执行委员等多项兼职。
2008年,患者仇某某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张力元:“张医生,救救我,我不想下辈子在轮椅上度过。”八年前,仇某某被诊断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虽经开刀切除,但并未做放疗,肿瘤很快在腿部复发。“当时她的主治医生建议她截肢保全生命,但她不想放弃,经多方打听找到了我。”刚开始,张力元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以放疗、化疗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奇迹出现了,两三个月后,肿瘤完全消失。这些年,她每次来我们医院复诊,看到她健健康康的样子,我别提有多自豪了。”
这是已退休的首任苏州科技学院院长张世煌写给张力元的诗,其中饱含着对他的深深的感激之情。2014年,张世煌的夫人罹患乳腺癌脑转移,病情危重,家人非常焦急。经过张力元一年多精心的放化疗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病情得到控制,患者目前恢复良好。
钻研学术不忘政协角色
张力元始终主张癌症治疗应采用手术、放疗及化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疗。尽管手术是大多数癌症根治的最重要方法,然而中晚期癌症往往仅靠手术难以根治。这时就需要辅以放疗,通过精密仪器操作,将手术中肉眼无法看到的肿瘤细胞如周边毛细淋巴管中的癌栓彻底干净。肿瘤的清扫手术就像扫地,先大规模清扫;放疗就像拖地,将余下的‘脏东西’彻底清除,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胃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是张力元临床诊疗的特色方向。目前,他接收的胃癌患者有近300余例在治疗过程中辅以放化疗,目前局部复发的仅1例,为此成为了江苏省胃癌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唯一的放疗科医生。
哈尼族的张医生在苏大附二院火了!前来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这一消息也传到了“一墙之隔”的上海。上海肿瘤医院开始积极与张力元联系,力邀他去上海工作。张力元思前顾后还是婉拒了:“我太太是苏州本地人,可爱的小女儿才8岁。我们安居乐业,生活轻松惬意。听说上海的生活压力更大,我不愿再添波澜。再者,我很懂得感激。我知道,今天拥有的一切机遇都是苏州为我提供的,如果没有来到这一平等包容、毫不排外、对少数民族发展尤其关注的城市,就没有我稳步前进的事业。所以,我要以所学专长回报苏州的老百姓,我的使命是救死扶伤。” 城市有让生活更美好的一面,城市生活也有亟待改善的种种现实问题。只有38岁的张力元,看上去却比同龄人老成许多。除了恪守岗位那份职业信仰带来的成熟感,爬在他脸上的些许苍老也反映了医生的工作强度。
张力元至今已在苏州整整生活了20年。当下,他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新苏州人”。每天,他身着白大褂穿梭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病房内。张力元所在的肿瘤放射治疗科“一床难求”,收治着从各地送来的重症患者。白天,病人家属焦急地围着张医师询问病情,他难得有自己的闲暇时刻。年复一年与病人打交道,张力元差不多适应了苏州市民的吴侬软语,应对自如。同事、病人大多知道张力元是云南人,但他的少数民族身份却鲜为人知。张力元是哈尼族,来自全国唯一的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红河。红河,是东部沿海的都市人心目中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地方,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壮美的哈尼梯田——这是张力元来苏州求学后听闻外界对哈尼族反馈的第一个“文化符号”。当然,这令他高兴。尽管他一直谦虚地和人解释“哈尼梯田不如想象中漂亮”,但他心里为自己家乡颇高的知名度感到愉悦。
张力元入选了姑苏区政协委员,张力元当选苏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理事,作为少数民族的他才真正有机会全面了解苏州城市民族工作的近况。“我为苏州的城市民族工作感到满意。”他说,“我是医生,也是教师,更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哥哥’。苏州市民宗局、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在保障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优惠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贫困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在政策的指引下,我就能更好地疏通、开导我的学生们。毕竟,要成为合格的医生,首先就要治疗好自己的心灵。”张力元所在的肿瘤放射治疗科里,两位分别来自藏族和蒙古族的学生在他的带领下正成长为放疗科的骨干人才,张力元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将其苏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理事的职责付诸行动。
长期以来,张力元默默关注着生活在苏州的少数民族居民。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入苏州,但生活习惯的差异、民族文化的不同常常使这些从边疆走出来的同胞难以适应。张力元总是力所能及地开导他们,抚慰他们。然而他心中的民族融合不仅限于此。“真正的民族团结是彻底融入社会,使人们不再有民族的概念。就像我,人们关注的是我医学上的成绩,而不是民族问题。”张力元说,希望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在苏州闯出新天地。
张力元医生刚刚从哈佛大学学成归来,立即投入到繁忙的诊疗和科研工作中去,他立志将美国学习到的先进肿瘤放疗增敏技术更快造福患者,作为一名在海外和国内都不断传播正能量的优秀员,他不忘初心,永远走在继续前进的路上。(在职研究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