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行第九期“青年国学论坛”。本次论坛讨论的论文是梁海燕老师的《曹魏缪袭作鼓吹曲辞新论》,国学院创办了《国学学刊》、《西域历史语言研究辑刊》和《蒙古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出版物,策划和组织撰写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丛书》、《近代国学资料整理与研究丛书》、《清朝前期理藩院满蒙文题本》、《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丛书》、《汉藏佛学研究丛书》、《国学管理研究丛书》等多种相关丛书,并编写发行了“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得到学界好评。
首先,梁海燕老师介绍了其论文的写作缘由、目的,讲述了其论文的逻辑结构、论证方法及使用的材料。梁老师的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爬梳、整理和总结,论证了缪袭在景初元年魏明帝制礼作乐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并对缪袭《魏鼓吹十二曲》进行了系年。第二部分通过对比缪袭新作与汉代鼓吹曲辞的结构、内容,提出缪袭此作不仅仅是“依前曲作新歌”,而是以汉鼓吹为参考,重新创制新曲。论文的第三部分对缪袭的这组作品进行了诗歌体式上的仔细分析,提出缪袭既照顾新主题内容与新曲之间的统一,又在歌词和体式上追求音乐与文学性的统一,使得这组《鼓吹曲》成为文人沟通乐章歌辞与文人诗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评议阶段,辛晓娟老师首先发言,她肯定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指出应当将缪袭此组作品与同时代的吴国韦昭的类似创作进行比较,并认为可以进一步探讨缪袭此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研究后世鼓吹曲对缪袭作品的继承与发展。另外辛老师还对论文的一些论证思路提出了建议。张齐明老师则首先指出史学界对史书乐志的忽视,认为文史研究者应当关注这部分史料。他认为论文第一部分在材料的使用和论证的逻辑上尚有可以改进之处。
接下来诸位老师各抒己见,时有激烈讨论,场面异彩纷呈。李萌昀老师也对文章第一部分的行文提出了商榷,另外他提出了对缪袭《魏鼓吹曲》的另一种研究角度,即关注这组歌辞的叙事方式,分析其对曹魏开国历史进行建构的方法,并在这种话语体系背后寻找缪袭及整个明帝时期曹魏统治集团对东汉以来历史的思想态度。郭文仪老师则提出,追问缪袭有意创作“新声”的原因时,与其单纯从文学史的角度思考,不如结合音乐史和政治史,探求缪袭改作的深层次历史原因。张耐冬老师亦对文章第一部分的文献考证的逻辑提出了别见,他认为缪袭在景初元年参与制礼作乐活动与将他的《鼓吹曲》系于本年之间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只能作为其创作的大背景之一,他还提出缪袭这十二首作品中魏文帝的地位过低,似乎是个可以深入研讨的现象。此外,华建光和刘新光老师也各自针对文章中一些术语和标点的运用提出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