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麦立强教授领衔的“纳米储能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经过近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团队培养研究生30余人,其中包括博士生4人,国外留学生3人,当前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共63人。
团队老师不仅注重在纳米储能材料与器件领域对新材料、新方法、新机制的探索,还十分重视优秀青年学子的培养。如今“纳米储能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已是桃李满天下,近20人被推荐到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且从该团队走出去的优秀学子,在纳米储能材料领域是有口皆碑。“纳米储能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已形成了典型的“人才梯队”效应,这都与团队一直秉承的“阶梯”理念密切相关,即做学生攀登学术前沿之阶梯,从兴趣培养到能力提升,再到拓宽视野,麦立强教授甘于为学生创造攀登学术前沿顶峰的平台与阶梯。
研本共建 点燃科研激情
身为人师,麦立强教授以身作则,秉持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人生信条,用勤奋、执着和对科研的热爱现身说法,指导学生们进行科研工作。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他以“研本共建”特色教育为理念,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注重挖掘并培养本科生对科研探索兴趣,通过“导师制”活动选拔在读本科生,形成跨年级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时时为课题组注入“新鲜血液”,因此涌现出一系列优秀“研本共建”典型。
哈佛大学联培博士生赵云龙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出于对科研的浓厚兴趣,他在大一便报名申请加入麦立强教授团队。在层层的面试选拨后,赵云龙同学最终如愿加入麦立强教授团队。在麦立强教授带领的团队里,赵云龙体验到了浓厚的科研氛围。麦立强教授会定期召集实验室的同学们开展课题组会议,讨论问题、指导实验时,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可以畅所欲言,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共同讨论并进行深入交流。这让赵云龙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也让他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有了更强的动力。2011年4月,在麦立强教授的指导下,赵云龙把自己第一个科研成果的学术论文向国际顶尖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投稿。他充分做好了被“喷”的心理预期,但是审稿人的要求之高,还是让他受挫不已。麦立强教授鼓励赵云龙不要泄气,建议他通过重新分析、补充实验,加强原实验的一些不足之处,对审稿人所提的意见进行认真回复。于是,赵云龙就马上行动起来,不分昼夜连续进行补充实验,对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次投稿并获得了肯定的回复,该成果最终顺利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在麦立强教授指导下,赵云龙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并获得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挑战杯特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众多荣誉称号,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亲切接见。“麦立强教授对我们的关怀和信任,不仅仅体现在实验科研中,还包括对生活的态度、对事业的态度和对科研的执着”。谈到自己的导师麦立强教授,赵云龙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在指导本科生方面,麦立强教授也可谓硕果累累,指导的本科生先后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1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3次)、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其中“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按照邓小平同志遗愿设立,是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迄今为止武汉理工大学共有5位同学获此殊荣,而其中3位获得者都来自麦立强教授团队。同时,这些学生毕业后也大多选择在麦立强教授团队继续深造,充实了麦立强团队的人才阵容。
本科生熊方宇同学在麦立强教授团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先后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和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各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曾获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多项荣誉。博士生石长玮本科期间也曾在麦立强教授的指导下参加挑战杯比赛,为了得到预期的性能,他努力探索、不断改进方案,然而结果却不尽如意,心灰意冷之际,麦立强教授给了他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并说到:“做科研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经过冷静思考和仔细分析,石长玮发现,恰恰是这些无数次看似毫无作用的失败为他指明了新的途径,让他看到新的曙光。2014年,在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麦立强教授指导的新型纳米储能器件团队荣获全国首届“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这正是对团队齐心协力创新发展的褒扬,而石长玮同学就是这个小平团队的主要成员。
寓教于研 激发科研潜能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麦立强教授课题组致力于营造和谐融洽的育人氛围,实行“寓教于研”的教育理念,倡导科学思维新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科研潜能。
“畅所欲言”是麦立强团队的一大特点,即使在实验室的走廊上,也都可以看到成群的本硕博生在一起畅谈交流。“交流在学术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同门师兄弟经常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因此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不仅解答了他们的问题,自身也能产生新的想法,彼此共同进步” ,博士生魏湫龙说道。在其博士期间,他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发表SCI论文40余篇,连续三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了2016年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已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进一步深造。2016级博士毕业生牛朝江也是麦立强教授团队优秀博士生典型代表,他博士期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Nano Energy、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发表SCI论文30余篇,现将前往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合作交流与访问。课题组每周的组会,是麦立强教授与团队所有学生深入交流的时间,在组会上麦立强教授课题组一贯秉承的是“英文汇报、英文交流”的模式,在组会上每一名同学都会轮流做汇报,麦立强教授为学生们解答疑惑,并为后续实验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考,在加快学生科研进展的同时,也锻炼并提升了学生们的英语口语水平,这也为优秀学子以后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充分展示自己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科生熊方宇回忆他第一次组会汇报时说道,“在汇报前我十分紧张,是麦立强教授一直鼓励我、耐心引导我才慢慢轻松下来,完成了汇报。回想起来,汇报经历让我的演讲口才、归纳能力以及胆量都得到了锻炼” 。他说,“是团队对本科生的重视给了我发展的舞台,让我在不断的挑战和激励中快速成长起来”。
目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麦立强教授指导已毕业硕士18名、博士4名,其中4名硕士的学位论文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实验室副教授的胡彬、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副研究员的安琴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后徐林都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且在麦立强教授团队,充斥着一种优良的“传帮带”传统,高年级的师兄师姐把自己的实验技能、经验等传授于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帮助他们快速的入门,使得团队的各项工作都得到良好的运转的同时,也促使在其团队中会不断地涌现出优秀学生典型。
搭建平台 拓宽科研视野
“苟不自满而中止,庶几终身而有成” 。麦立强教授始终要求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现有成就,要与国际接轨,不断拓展视野。为此,他积极为学生搭建国际化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到国际合作项目中,并支持优秀中青年学者到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目前已派出10余名优秀学生到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和深造。在“走出去”的同时,团队还引进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分别从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著名高校引进“青年千人”周亮研究员等4名优秀人才加盟。此外,麦立强教授经常邀请本领域国内外著名教授为学生报告,如美国哈佛大学Charles M.Liber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教授等。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型报告,领略名师风采与前沿方向,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近三年来,在团队全体师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下,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法先进材料研讨会”、“第十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自然能源国际会议”等国际重大学术会议,并在国际上取得了深远影响。
在为国内的学生提供国际化平台的同时,麦立强教授还以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格魅力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留学生,被长江日报誉为“外国留学生追着的武汉名教授”。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米尔与麦立强教授相识于一次国际会议,在听了麦立强教授的报告后,他便渴望能够到麦立强团队攻读博士学位,从美国一直追到武汉,在麦立强教授的推荐和学校的帮助下,他拿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留学生奖学金,如愿考入我校。刚进到麦立强团队时,由于语言不通,阿米尔与团队其他成员之间沟通很少,以至于实验进度停滞不前,心情低落。在了解情况之后,麦立强教授及时疏导他,教导他以严肃活泼、胆大心细的态度进行科研探索,还亲自指导他做实验,安排英语较好的学生与他交流,帮助他解决难题。最终,阿米尔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以他为主要完成人的论文,几位国际审稿人对文章做出了高度评价,并获得武汉理工大学首届留学生科研成果奖。
麦立强团队由当初的小荷初露尖尖角,正发展为成在纳米能源储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前沿科研团队。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现在,麦立强教授仍将继续为学生搭建攀登学术前沿的阶梯,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巨人之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