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华东政法大学承办第七届中国法社会学年会(2022)暨全国法学与社会学跨学科前沿论坛。论坛由华东政法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联合举办,是华东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论坛共收到投稿论文140余篇,最终选定18篇进行主题研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澳门大学等30多所科研院校的百余名学者线上线下参加论坛,通过B站在线收看的观众达到4500余名。围绕法的社会理论视野、当代社会的法律与法学、多元社会的共治与法治、复杂社会的司法与纠纷解决等议题,展开热烈深入的讨论。法学与社会学跨学科交流碰撞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特色,主办方特别安排法学学者与谈社会学论文,社会学学者与谈法学论文。
“华东政法大学自去年起就启动了代表本校最高学术规格的全国法学跨学科系列论坛,打破法学和社会学学科的边界,开展跨学科交流对话,将有助于探索促进法学和社会学跨学科知识体系融合的有效路径。”副校长韩强教授在开幕式介绍举办论坛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季卫东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年会四个单元的主题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兼顾理论与实践,视角多元且深邃,内容丰富而翔实,充分体现了全国法学与社会学跨学科前沿论坛所应有的学术水准。围绕四大主题的研讨活动,不仅将提供一场跨学科的知识盛筵,而且将对我国社会治理和法治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认为论坛体现了中国法学和中国社会学各位同仁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健全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责任担当。她指出,我们身处这个伟大时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中,法治中国建设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道路必然是内嵌于中国社会,法律运行需要社会结构、制度、文化乃至心态等方面的支持,这当是讨论法律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立足点。
“目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分布在法理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经过持续建设,他们在此领域都取得较大成绩。在更高的起飞平台和崭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描绘的生动法治愿景,华政这座‘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进取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和法学教育新征程。”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教授在致辞中特别强调学校历来重视法学与社会学的融合发展。
《法学研究》副主编谢海定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对法学的学科化和跨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认为,从实践角度看,法律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人类其他生活领域密切联系;从在职研究生学科角度上,迄今为止学科制度体系总体上是开放的,社会学归入法学大门类中。因此,法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有很好的传统,也有光明的前景。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黄晓春教授认为,本次论坛的四个单元分别从现代社会构建之时的符号和意义、法律价值的一般性观念基础、多元化社会的法治和共治平衡、复杂社会中的司法实践等角度思考“复杂社会的法”。他同时指出,现代多元秩序的共存和相互配合、新型社会治理结构的法治等问题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需要各位同仁集思广益。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马长山教授在闭幕致辞中称赞本次论坛是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流的盛会。他认为,本次论坛横跨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文化学、公共管理和哲学等学科,充分体现了新文科学术研究的理念和精神。参会嘉宾多数是中青年学者,在发言讨论过程中展现出了优秀的创造力,反映了法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法学欣欣向荣的研究前景。
转自:华东政法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