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民族大学刑法在职研究生专著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3.陈兴良:《判例刑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
5.吴振兴:《罪数形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6.【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法律出版社
7.【法】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8.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第2版)(套装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套装上中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
10.[美]德雷斯勒:《美国刑法精解》,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广西民族大学在职研究生论文
[1]刘仁文. 刑法中的严格责任研究[J]. 比较法研究,2001,01.
[2]周光权,卢宇蓉. 犯罪加重构成基本问题研究[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05.
[3]田宏杰. 试论我国“反黑”刑事立法的完善[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05.
[4]林亚刚. 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J]. 法学评论,2001,04.
[5]林亚刚,赵慧. 论片面共犯的理论基础[J]. 法学评论,2001,05.
[6]王秀梅. 环境刑法价值理念的重构——兼论西部开发中的环境刑法思想[J]. 法学评论,2001,05.
[7]臧冬斌. 单位犯罪主体范围探讨[J]. 法学评论,2001,06.
[8]杨兴培,何萍. 非特殊身份人员能否构成贪污罪的共犯[J].法学,2001,12.
[9]房清侠. 前科消灭制度研究[J]. 法学研究,2001,04.
[10]王尚新. 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J]. 法学研究,2001,05.
[11]徐留成. 混合主体共同犯罪定罪问题研究[J]. 人民检察,2001,09.
[12]潘爱民,许建琼. 受贿罪认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J].人民检察,2001,11.
[13]李和仁. 量刑建议:摸索中的理论与实践——量刑建议制度研讨会综述[J]. 人民检察,2001,11.
[14]刘凌梅. 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 现代法学,2001,01.
[15]陈兴良. 共同犯罪论[J]. 现代法学,2001,03.
[16]刘宪权. 我国刑法理论上的牵连犯问题研究[J]. 政法论坛,2001,01.
[17]杨书文. 刑法规范的模糊性与明确性及其整合机制[J]. 中国法学,2011,03.
[18]梁根林. 受贿罪法网的漏洞及其补救——兼论刑法的适用解释[J]. 中国法学,2001,06.
[19]刘明祥. 器官移植涉及的刑法问题[J]. 中国法学,2001,06.
[20]李洁. 定罪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21]苏彩霞. 域外强奸罪立法的新发展[J]. 法学杂志,2001,02.
[22]田思源. 构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框架的基本设想——关于制定我国《犯罪被害人补偿法》的提案[J]. 法学杂志,2001,06.
[23]陈兴良. 刑罚目的新论[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03.
[24]卢勤忠. 金融诈骗罪中的主观内容分析[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03.
[25]童伟华. 数额犯若干问题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
[26]竹怀军. 建立单位犯罪量刑制度的构想[J]. 济南大学学报,2001,01.
[27]林亚刚. 论共同过失正犯及刑事责任的实现(下)[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28]刘万奇. 刑事被害人论纲[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02.
[29]陈兴良. 论犯罪的对合关系[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04.
[30]赵秉志.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研究(一)[J].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
[31]阴建峰. 论共同过失犯罪[J].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32]赵炳贵. 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兼谈刑讯逼供罪的立法完善[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01.
[33]李立众.婚内强奸定性研究──婚内强奸在我国应构成强奸罪[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01.
[34]伯恩特·许乃曼,王秀梅,杜澎. 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02.
[35]刘明祥. 事后抢劫问题比较研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03.
[36]赵运恒. 罪犯权利论[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04.
[37]赵秉志. 论金融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01.
[38]陈兴良.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 法学杂志,2006,01.
[39]肖元. 对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2.
[40]张明楷. 日本刑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 当代法学,2006,01.
[41]陈兴良. 刑法竞合论[J]. 法商研究,2006,02.
[42]陈兴良.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 法学杂志,2006,02.
[43]刘星. 从量刑建议权的价值取向谈如何开展量刑建议改革[J]. 法学杂志,2006,02.
[44]黎宏.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J]. 法学研究,2006,01.
[45]程宝库,林楠南. 关于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的反思[J].求是学刊,2006,02.
[46]陈兴良. 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03.
[47]张明楷. 刑法学研究中的十关系论[J]. 政法论坛,2006,02.
[48]周光权. 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J]. 政法论坛,2006,02.
[49]田宏杰. 宽容与平衡:中国刑法现代化的伦理思考[J]. 政法论坛,2006,02.
[50]马克昌. 论斡旋受贿犯罪[J]. 浙江社会科学,2006,03.
[51]陈家林. 日本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及对我国的启示[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03.
[52]陈兴良. 宽严相济政策与刑罚规制[J]. 法学杂志,2006,04.
[53]黄京平.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J]. 法学杂志,2006,04.
[54]张明楷. 绑架罪中“杀害被绑架人”研究[J]. 法学评论,2006,03.
[55]龚培华. 商业贿赂与商业贿赂犯罪的区别[J]. 法学,2006,07.
[56]黄太云. 《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与适用(上)[J]. 人民检察,2006,14.
[57]黄太云. 《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与适用(下)[J]. 人民检察,2006,15.
[58]黎宏. 刑事和解:一种新的刑罚改革理念[J]. 法学论坛,2006,04.
[59]刘晓梅. 英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对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启示[J]. 犯罪研究,2006,03.
[60]肖中华. 刑法目的解释和体系解释的具体运用[J]. 法学评论,2006,05.
[61]钱叶六.论“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刑事法律中之重构[J]. 法学评论,2006,05.
[62]万毅. 量刑正义的程序之维[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05.
[63]马克昌.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刍议[J]. 人民检察,2006,19.
[64]杜宇. “犯罪人-被害人和解”的制度设计与司法践行[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05.
[65]石磊.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实体法根据[J]. 法商研究,2006,05.
[66]刘艳红. 《刑法修正案(六)》之解读[J]. 法商研究,2006,06.
[67]陈兴良. 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J]. 政法论坛,2006,05.
[68]劳东燕. 被害人视角与刑法理论的重构[J]. 政法论坛,2006,05.
[69]冯亚东. 罪刑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谈罚金刑在中国现阶段之适用[J]. 中国社会科学,2006,05.
[70]杨志斌. 英美量刑模式的借鉴与我国量刑制度的完善[J]. 法律适用,2006,11.
[71]黎宏. 行为无价值论批判[J]. 中国法学,2006,02.
[72]冯军. 刑法中的自我答责[J]. 中国法学,2006,033.
[73]刘艳红. 走向实质解释的刑法学——刑法方法论的发端、发展与发达[J]. 中国法学,2006,059.
[74]陈兴良. 社会危害性理论: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J]. 中国法学,2006,04.
[75]张明楷. 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J]. 中国法学,2006,04.
[76]陈兴良. 刑罚改革论纲[J]. 法学家,2006,01.
[77]张明楷. 盗窃与抢夺的界限[J]. 法学家,2006,02.
[78]高铭暄,张杰. 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探讨[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01.
[79]王牧,赵宝成. “刑事政策”应当是什么?——刑事政策概念解析[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02.
[80]劳东燕. 事实与规范之间 从被害人视角对刑事实体法体系的反思[J]. 中外法学,2006,03.
[81]林亚刚. 共同正犯相关问题研究[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02.
[82]赵永红. 人身危险性概念新论[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04.
[83]狄小华. 复和正义和刑事调解[J]. 政法论坛,2003,03.
[84]梁根林.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安乐死出罪机制[J]. 政法论坛,2003,04.
[85]白建军. 同案同判的宪政意义及其实证研究[J]. 中国法学,2003,03.
[86]田宏杰. 论我国知识产权的刑事法律保护[J]. 中国法学,2003,03.
[87]孙国祥. 论非刑罚化的理论基础及其途径[J]. 法学论坛,2003,04.
[88]柳忠卫,石磊. 诉讼欺诈行为研究——以刑法为视角的分析[J].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05.
[89]陈兴良. 单位犯罪:以规范为视角的分析[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1.
[90]黄京平,杜强. 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的比较分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
[91]张明楷. 犯罪构成理论的课题[J]. 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