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当代世界与中国丛书
本书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当今中国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主要讨论在上游和上游领域(即:供应和运输层面)中国与境外市场的互动以及这个互动过程中国对外政治关系的发展。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石油竞争局面严峻,但不可避免地要去争取。本书试图就理解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提出学术分析和政策建议。
2004年5月,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低硫原没7月份期货价上升到每桶42美元。此后,该交易所1983年开始原油期货交易以来的油价纪录被不断刷新。全球油价走高的过程中,“中国因素”(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需求及与之相关的变量)被常常提到是推动价格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能源问题专家则反驳认为:所谓“中国因素”是人为炒作的结果;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石油消耗量的增加是一个必然趋势;而这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对本国、对地区、对世界的稳定和繁荣,有百利而无一害。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全球寻找可供开发的油气田。中国的分析师们更关心的是海外油气资源的可获得程度。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界必须探讨的深层次问题: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取海外油气资源是必不可少的选择之一,如何思考保障和维护中国能源供应安全所必须面对的国际政治因素?
从上游(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看,中国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在境内外的勘探与开采技术水平的变化,国内总体经济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变化等因素,直接影响供需平衡和中国对境外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中国近百年在境内开发石油的历史,以大庆油田的发现为标志,说明了技术在上游开发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中国境内开发出又一个大庆油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中国境内油气资源的供应必须更多地依靠西部地区和海上油气资源的格局已经形成。开发中国广阔的海底油气矿藏所遇到的国际政治问题是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存在领海争议。这些争议使“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主张难以实施。1992年中国政府便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个政策取向在2004年6月通过的《2004~2020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得到了再次确认。199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获得了秘鲁的一个油矿区的开采权以来,中国的油气企业一直在努力参与境外的上游项目。与此同时,油气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所必需面对的政治风险也越来越多。此外,中东地区的持续政治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的石油天然气供应而言不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
从中游(海外石油天然气运到国内市场)市场的运行看,改革开放后,对中国从中东地区运输石油可能产生直接影响的事件是1993年7—8月,美国采用军舰和军用飞机对中国货轮“银河号’(原定目的地:伊朗)的跟踪和检查。虽然此后往国内运输石油所遇到的更多的是依靠技术层面即可解决的问题(包括海盗),就像众多的采用地缘政治视角研究中国能源的国际运输通道问题的研究所指出的一样,高度依赖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使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维护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国际水道的畅通。从我国的陆上邻国通过管道输入石油和天然气是另一个理论上的选择。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一直努力实现的俄罗斯石油管道却变数重生。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理由继续把我们的研究视野局限在市场供需、合作双赢的理想上。国际政治、资源所在国的国内政治经济演变也是我们讨论每一个海外油气项目所必须认真审视的内容。
自1980年起,中国政府按照“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实行系统的节能政策。 中国在降低能源强度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明显的。当然,进行国际比较的目的是引起读者对相关问题的注意,研究的核心依然是国内政策选择以及其中国际合作的可能。
这样,我们就必须考虑另外一个核心概念:能源安全。词典对“安全”下的定义包括了相关的困难和疑惑:免受和远离危险(客观安全),有安全感(主观安全),不为事物或人所疑惑(自信和自明)。安全是一个因人、人对获得享用有限资源的优先权的判断、对危及安全因素的洞察力等变量不同而产生不同定义的概念。对安全程度的判断取决于对危机的认知。“电荒”、“煤荒”、“气荒”,价格上涨告诉我们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出了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解决办法,很难形成共识。就汽油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没有经历1973年和1979年全球性的石油供应短缺。中国的汽油价格上涨了,但是没有出现过像当年日本、美国、西欧国家那样的在加油站排长队或者限量供应的情形。这给消费者提供了“买得起、买得到便可以接受”的心理,主动节能的动力并不大。
学术研究对分析这种情势的贡献是:论证中国在能源领域面临并将继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一是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与此同时,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二是我国能源依赖化石燃料的结构对环境带来的压力已经造成环境透支,如何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的要求,是我们今后面临的巨大挑战。第三个挑战就是石油安全问题。
本书采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对研究中国石油安全的贡献在于:它突破了国际传统国际政治研究中“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之间的研究思维界线。不同的研究视角均有各自的解释力度。综合起来也不能回答我们所关注的所有问题。国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习究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研究视角能够全面、完整、系统地解释与石油安全相关联的所有问题。从这个认知出发,也没有一个能够回答所有与保障中国石油天然气供应安全相关联的政策或战略建议。这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习究所必需面对的现实。本书所能做的,只是尽力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继续理解、解释相关现象,探索未来的可能变化作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