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研究中心安然副教授安然讲述了平民主义的概念界定、历史源流与特征。所谓平民主义,就是极端强调民众的价值,把民众的意志和行动当作唯一手段。它源于19世纪中叶的俄国,具有反精英主义、反智主义、平均主义、整体主义等多方位的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安然从近年引发高度关注的茶党运动与“占领华尔街”运动入手,引出平民主义这一主题。安副教授认为,平民主义运动在美国非常常见,无论是将这两次运动看作是新动向,还是认为这两次运动在美国“实属首次”的理解都是不准确的。
历史学院安然着重讲述了美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平民主义运动:在19世纪后期,美国形成了统一的全国市场,政府制度化程度弱,工业化方兴未艾,导致农民经济窘迫。因此在西部、南部各州爆发了人民党运动。1892年人民党诞生,其提出的秘密投票、参议员直选等政策主张对后世美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2年的平民主义运动由金融危机引发,政府的不作为成为了运动爆发的催化剂。此次运动的群众基础较之前远远扩大。而20世纪60年代后,左翼平民主义势力与右翼平民主义势力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二者的区别在于,左翼平民主义更加强调社会平等,而右翼平民主义更追求经济增长,要求回归自由放任。
世界史研究中心安然就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衰做了精辟的总结。美国平民主义运动发生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存在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阶级结构。平民主义运动兴起于社会变革,虽然蕴含着一定的危机因素,但只要有良好的体制,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危险。安然向听众推荐了关于美国历史的阅读书目,并就“美国平民主义运动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这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平民主义是指一种在政治上刻意迎和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反对精英和拒绝以牺牲普通民众的现实利益来实现历史的进步,是其两个基本的特征。平民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平民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里,“平民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词,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