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华学诚教授在复旦大学面对汉语史同行与研究生。介绍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重点及其成果:一是对《方言》历代注家进行研究,完成了《方言》研究成果的总结,为今后《方言》的利用和进一步探讨提供新的基础;二是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眼光、从学术史出发,对扬雄《方言》的用字、词汇以及扬雄在词汇研究上的贡献,做出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把扬雄《方言》研究推向深入;三是结合《方言》和扬雄的其它作品,展开对汉代方音、文字、词汇、语法的研究,为汉语史的断代研究和历史分期提供了重要参考;四是把扬雄《方言》的词汇纳入词汇史、方言史进行考察,由此探求汉代方言词汇的传承、演变及其规律,包括方言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与通语词汇交互影响的规律。其后华教授结合具体案例,重点演示了自己研究词汇史的具体方法。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西汉扬雄着,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共13卷,总汇了从先秦到汉代两个时代的方言。 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扬雄的老师严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扬雄的亲戚也有了解。扬雄对此很感兴趣,自己有搜集整理了很长时间,经过27年,写成了这部9000字的书(今本为12000字,为后人增补)。罗常培评价扬雄的工作说“这简直是现代语言工作者在田野调查是记录卡片和立刻排比整理的功夫。”当时人赞叹说《方言》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华学诚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是面对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师和外研与外本。华学诚教授从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与汉字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入手,指出现行汉字所存在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尤其是现行汉字标准化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汉字发展史及其规律和汉字特点及其结构规律出发,具体分析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办法等。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