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在职研究生学术报告:“明代文学与清代文学的关系”。明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为清代许多作家所吸取。清代诗、词、文号称“中兴”,但它们是汲取了明代诗文创作的教训,才开拓出一个新局面的。都说明了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地位。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人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它犹如昙花在明后期一现,弥足珍贵。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清代文人作家也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伟大和优秀的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清代文学有强烈的民族统治的色彩。一方而,它残酷镇压各民族的反抗,厉行剔发易服,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这种血腥屠杀政策的集中表现;一方而又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和宗教,麻痹人民斗志。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严厉压制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反抗;一方面又承袭明代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不但扩充录取名额,还增定捐纳制度。文学创作的复古倾向也更为严重。如桐城派古文和浙商派的词就都倾向于复古。
廖可斌,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筹)副会长。
廖可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文学、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已出版学术专著《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上、下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诗稗鳞爪》等。在《中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文学评论》等重要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在《浙江人文大讲堂》、《炎黄春秋》、《名作欣赏》等重要报刊发表随笔、书评40多篇。曾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六届国家级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