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曹顺庆教授作了一场题为“比较无处不在”的讲座,曹顺庆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 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比较文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教师基金获得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是中国“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首批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是国家32所副部级大学之一,教育部批准建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研究生自主划线的34所名牌大学之一,“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被誉为西部第一学府。
四川大学曹教授分析了当今文学研究界的现状。他指出,当今比较文学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学者们对当今学术界大势认识不清,对文学研究缺少比较的眼光。他多次强调,做学问不能缺少比较的眼光。在进行学术讲座的同时,他还同学生分享了他的个人经历、丰富的求学经历及工作经历,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整堂讲座笑声不断。
曹顺庆教授就“比较文学”的起源、发展、演变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曹顺庆教授认为比较文学起源于欧洲,在法国比较学家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的口号,在刻意避免“比较”的背景下,法国学术界坚持的以实证、考据为主的影响研究成为比较文学最重要的一支,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刻意避开“比较”的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学派备受责难,因而美国学派重拾“比较”,侧重平行研究,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研究等是其主要研究领域。美国学界着力发展的平行研究补上了法国学派刻意避开的“比较”,使得比较文学成为完整、严谨的一门学科。
无论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是求同性研究,是否差异性也是可比较的?曹顺庆提出了比较文学学术上的新观点,即变异学,不同民族的文化、文学在传入他国、其他民族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变异、变化、误解或者新生;即使是同民族的文化、文学在流传中因阐释的方法不同而产生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