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毓林老师以“开放的自我”为题作了一场讲座,袁毓林老师以他的学识和幽默,为近百名初入燕园的在职研究生同学带来一场轻松愉悦,而又不乏深刻思考的精彩演讲。袁毓林,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特别是: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通晓外语: 英语(良好)、俄语(初级)、日语(初级)。
北京大学由教育部直属,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C9联盟以及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的重要成员。
北京大学中文系袁老师首先从韩寒的名文《我想和这个时代谈谈》说起,他表示,与当下这个正在经历剧烈变革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谈谈,固非他所能为,但他非常乐意诚恳地跟这个时代最优秀的青年才俊们做一番交流。对于舍弃其他热门专业,来到中文系追寻梦想的青年俊彦而言,最关心的问题无疑是未来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怎样的工作。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笼统归纳为“对中国语言、文学、文献具有基本知识和一定研究能力的人才”这类官方说辞,也可以是反向的“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个著名口号,但袁老师认为,要想马上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似乎为时过早,因为中文系真正给予她的学生的,与其说是专业技能、谋生能力,不如说是更开放的自我,而这个自我真正的价值、追求和定位,需要每一位中文学子在各自的成长道途中,用心去感知和领悟。他的演讲就以“开放的自我”为视角,与大家分享他所理解的有可能从中文系走出的三类人。
第一种人,可以称为文人、思想家、媒体人、公共知识分子。他们通过中文系四年的学习,在语言学、文学、文献学方面都具有扎实的功底,然后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能够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独立发表见解,能够针砭时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有知识、有修养、有责任、有担当的文化人。对正在经历转型阵痛的中国社会而言,他们是“从前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的保护神”,是时代的“良心”和“芒刺”。这一类人,袁老师举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中国经济学家顾准为例,告诉同学们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胸怀和必备的学识。
第二种人,是学者、专门家、文史专家。他们在中文系获得了语言学、文学、文献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而后在某个领域或某几个领域进行专门的精深研究。这类钻进“象牙塔”里的学问家,与公共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关注的是学术层面的问题,是事情本身,而不那么直接地参与或改变社会现实。但他们又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们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他们对历史与现实的真知灼见,最终必然传播、反馈到社会上,对社会进步同样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类人,袁老师举词学大家顾随先生、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为例。同时强调,做学问是很不容易的,诚如清代史学大家章学诚所言,“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高明者与天份、才性有关,不可遽求,但文史研究者必须是坐得住冷板凳的沉潜者。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已故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他无一字无来历的《岳飞传》、考订精审的《稼轩词编年笺注》等著作,莫不警醒后来学子,只有具备很大的决心和定力,甘于沉潜考索,方能作出“卓然不可磨灭”(清人纪昀语)的研究或文章。
第三种人,令大家有些意外,他们可以称作科学家。北大中文系语言学专业就有一批老师,像科学家一样地观察、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地建立数学模型、逻辑模型,并通过声学实验、计算机实验,来证实或者证伪。袁老师认为,好的语言学研究者,应该做到三种境界,即三个do:第一,do investigation,调查,调查大规模的语言事实,在语料库、网络中调查,同时,调查方言,甚至少数民族语言;第二,do model,即建立模型——建立理论模型、数学模型、逻辑模型;第三,do experiment,做实验,包括计算机实验、心理和神经实验。这种研究就是科学家式的、科学主义的研究,中文系的同学也有可能从事。为了让同学们对此有更清晰的了解,袁老师以自己的几项研究工作为例,向大家做了深入浅出的展示和解说。
最后,袁老师用法国文学家雨果的一句话为本次演讲作结:“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阻止一个时机已经到来的想法。”他表示,在这个可以自由“仰望星空”、充满无数可能性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是“开放的自我”,但追寻真正自我的过程必然是“脚踏实地”,躬行实践的过程。他祝愿大家在中文系收获学识、理想、勇气,也收获新的自我,成为真正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