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河流域水环境问题与诊断;
2、绿色创新课程建设与实践
报告人:刘静玲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也有的指相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所处空问的环境。在地球表面,水体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水是由海洋水和陆地水二部分组成,分别与总水量的97.28%和2.72%。后者所占总量比例很小,且所处空间的环境十分复杂。水在地球上处于不断循环的动态平衡状态。天然水的基本化学成分和含量,反映了它在不同自然环境循环过程中的原始物理化学性质,是研究水环境中元素存在、迁移和转化和环境质最(或污染程度)与水质评价的基本依据。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水环境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严重的领域。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工作经历:
1987.6-2002.7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曾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
2000.6-2002.6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2001.10-2002.2 香港教育学院裘槎基金访问学者
2002.2-2002.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外合作中心项目官员
2002.8-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导,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曾任系主任、所长和副院长
研究领域:
水环境毒理学、水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
1、水环境毒理学:污染物对水生微型藻类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包括污染物对水生浮游植物在光合色素、细胞、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不同水平上的变化。
2、水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管理:包括流域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流域生态恢复学和流域水资源安全管理与规划等方面。
3、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方法及其相关资源利用效益和途径;流域公众参与理论基础与实施途径等方面。
社会任职:
2009年5月至今 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9年1月至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秘书长
2008年8月至今 丹麦奥尔堡大学讲座教授
2008年1月至今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委会委员
2007年10月至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教育委员会委员
2007年4月至今 香港公开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环境学课程客座教授
2007年1月至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委会委员
2006年4月-至今 中国财政部/世行城市人力资源开发与能力建设专家
亚行/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环境教育咨询与培训专家
2005年6月-至今 联合国UNDP环境教育国际咨询专家
2003年8月-至今 任中国科协青少年部特聘培训专家/中国青少年创新大赛评委
2003年11月-至今 任香港绿色力量GRREN POWER国际咨询顾问
2002年2月-至今 任香港《亚太科学教育论坛》客座编委
2001年2月-至今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术导师
《环境科学与技术》、《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水资源保护》、《湖泊科学》、《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植物学报》和Environmental Health Insights(LIBERTAS ACADEMICA)审稿专家等。
获奖情况:
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个人)
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钱瑗优秀教师奖(个人)
200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五获奖人)
200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二获奖人)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二获奖人)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第三获奖人)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五获奖人)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五获奖人)
2007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一届ERM环保科普创新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2006年北京市水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八获奖人)
2005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九获奖人)
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获奖人)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获奖人)
2004年中国输出版优秀图书奖(副主编)
2003年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个人)
200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三获奖人)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党员(个人)
精品课程:
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环境科学概论》第一主讲
2009年北京市精品课程《环境科学概论》第一主讲
2005至今《环境学原理-环境公共政策》环保部宣教中心绿色示范课程第一主讲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环境科学概论》第一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