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兼环境经济系主任邹骥教授主讲的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巴厘岛谈判”的学术讲座。
前不久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邹骥教授作为中国代表团谈判代表出席该会。讲座中他主要就本次会议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展开,具体剖析了巴厘岛路线图形成的背景及内容、该路线图对于中国来说意义何在等问题。
首先邹骥教授指出了巴厘岛路线图形成的背景:
1、2007年可以称得上是气候变化年。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确实出现了很多关于气候变化的事件。例如:6月份,在德国举行的G8+5首脑峰会上“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主要议题之一;11月份,第三届东亚峰会在新加坡举行,与会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
2、在欧美经济领域战略关系错综复杂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需要一份新的协议来延续《京都议定书》的规定。邹骥教授说,这次会议虽然在经过激烈交锋和艰苦妥协后,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设定了议程,并就谈判结束时间等达成一致,但在2012年后发达国家应进一步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等问题上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接着邹骥教授还说明“巴厘岛路线图”的制定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首先该路线图可以约束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实施减排的条件、行动和事件。另外,它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方面都有指导作用。但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资金方面都面临挑战。
另外,邹骥教授还讲了谈判过程中国代表团遇到的重重阻碍,其中最艰难的便是“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这一议题。各方代表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和激烈争论。但在谈判过程中,中国代表团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终,经过多次磋商,发展中国家表示愿意在可测量、可汇报、可核实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的前提下采取可测量、可汇报、可核实的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这是发展中国家迈出的很重要的一步,也使得发达国家感到自己没有理由往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