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育法学在职学习专业是教育学院下设的在职学习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在建设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学科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三大主要教学科研领域:1、教育的公共管理(包括教育法律与政策、教育财政与教育经济学、教育组织与管理、跨境教育、基础教育发展等);2、高等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高等学校院校研究、大学习周期度与大学治理研究、大学国际化研究、大学师资发展等);3、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与人类发展、课程研究等)。中国人民大学教育法学在职学习培养方案如下:
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创新能力和献身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掌握本学科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习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本学科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既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又有科研及管理能力的教育行政人员、学校师资及与教育有关的管理人员。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教育法学理论
中国教育法制建设
外国教育法
教育管理与法治
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2年。
学分要求:
攻读相关证书在职学习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公共课不少于6学分 ,方法课不少于4学分 ,学科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 ,专业课不少于11学分 ,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社会实践不少于1学分。
社会实践:
课程结束后进行考察、调研或实习,完成考察报告或论文,计1学分。
论文撰写: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完成的论文包括: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不计学分。论文形式: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论文要结合专业要求和教育发展,选题应具有前瞻性,能够对现有知识体系有一定贡献和对教育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论文工作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的第八周至第四学期的第十一周。
课程设置和学生课程学习的学分要求:
1、公共课(6学分)
(1)政治理论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Research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学分
(Marxism and method social sciences)
(2)第一外国语
语言基础 3学分
(Foreign Language)
2、方法课(4学分)
质的研究方法 2学分
(Qualitative Methods)
(本课程将介绍质的研究方法之理论基础,以及其中各具体方法,如: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人种志及历史比较法。)
教育调查与实验 2学分
(Surveys and experiments of Education)
(结合教育实践和与研究的实际介绍教育调查、教育实践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经验,并用案例详加说明,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基础。)
初级应用计量分析方法 2学分
(Essentials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第一个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也就是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第二,初步掌握利用多元回归进行教育政策和项目的评估方法。第三,初步掌握一种统计分分析软件的使用。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育定量研究方法 2学分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Education)
(利用统计学等分析工具,研究教育领域的问题。为探索教育规律、制订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2学分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
(掌握管理科学中常用的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并达到能熟练应用的程度,为实证研究和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3、学科基础课(6学分)
公共(教育)政策分析 3学分
(Public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本课程应用系统分析方法(systemsanalysisframework),讨论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影响教育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政策手段,政策的执行与评价等各个方面。)
教育法学 3学分
(Legal studies on education)
(本课程从法学视角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教育基本理论专题研究 3学分
(Frontiers of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在教育基本原理基础课的基础上,就教育基本理论领域内部分重要的基本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批判能力,为学生形成自身教育科学知识创新的能力奠定基础。请先修习教育学或教育原理等相关基础课程。)
教育社会学 3学分
(Sociology of Education)
(本课旨在通过介绍学科基本理论、选读相关专著,提升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敏感度,并为其研究提供更多分析视角。)
4、专业课(不少于11学分)
行政法专题 2学分
(Administrative Law)
(行政法是重要的部门法,也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行政法的目的在于规范公权,保护私利,实现政府法治。)
教育管理学 2学分
(Educational Management)
(探讨教育管理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历史演变,分析和思考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
教育法律与政策专题 2学分
(Legal Issues i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olicy)
(基于中国法治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视角:教育法制与政策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评价教育法律与政策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教育文化学 2学分
(Education and Culture of Educational Affairs)
(本课将运用历史的方法,通过讲述诸如铅笔、笔记本、教科书、校服等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的各种“道具”的文化内涵,来阐述其与教育的关系。)
西方教育理论(英语授课) 2学分
(The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in English))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教育理论的基本流派,从古希腊的教育思想、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结构功能主义、批评流派直到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全英文授课。)
教育政治学 2学分
(Educational Politics)
(探讨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以及教育领域中的政治问题,分析国内外教育、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政治的角度理解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过程。)
大学管理与实践 2学分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and Practice)
(从高校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出发,通过八个专题的探讨和研究,训练在职学习的理论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训练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形成自身教育科学知识创新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教育财政学 2学分
(School Finance)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拨款极其学校教育经费使用的相关问题,包括效率和公平方面的问题。)
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2学分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Foundation)
(结合人类历史和哲学的基本规律、观点、思想、经验、方法与代表人物等,阐发人类至今对教育的基本认识与实践探索,并以此为依据和参照审视中外教育的各类基本问题、本质问题和主要规律,为在职学习研究教育问题提供基本的视角、原则、方法和典型案例,使其在研究中能较好地把握各类教育问题的本质、变化、背景与特点,促使相应的研究更加科学和深入。)
高等教育管理 2学分
(Seminar on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和高等学校管理两个纬度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大理论、实践与现实问题,以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学校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提供咨询和建设性意见。)
大学组织与管理 2学分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在研究大学组织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的竞争与发展、大学管理专业化、大学教师管理,并对欧洲、美国、中国大学内部组织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现代大学习周期度 2学分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本课程结合中外大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分析阐述现代大学内外部治理结构和制度。)
中国社会变迁与教育发展 2学分
(Social Change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本课将讨论在中国社会变革的脉络中,教育领域发生了什么,如教育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市场化、课程改革等等。)
多元文化教育 2学分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该门课程主要讲授和探讨多民族、多文化社会中文化差异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包括:多元文化教育的涵义与目标、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等。)
教育研究前沿讲座 2学分
(Frontier Lecture on Educational Research)
(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举办报告会,讲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分析教育研究的新观点、新理论、新进展。)
比较教育政策分析 2学分
(Comparative Studies on Educational Policy)
(本课程将从比较分析的视角全面分析、比较当代国内外热点教育政策问题,把握当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