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建国:1989年我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本科毕业,进入考古行业只是出于偶然和无奈,起初我根本没有想到会进入考古圈的。毕业之前本来确定是要去上海的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做海洋遥感监测,与我所学的遥感专业对口,而且上海距离老家安徽庐江县很近,当时我很想去。但距离毕业不到一个月的时候,那个单位突然不要人了。负责毕业分配的老师给我三个选择:留校(母校当时正在筹建“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人员)、安徽省测绘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我说都不愿意,但老师建议我去北京,说是北京机会多,考古所不合适的话应该很容易找到比较合适的单位。很快考古所冯浩璋、王苏粤两位老师到武汉面试,说是负责考古测绘的老师退休了,需要地形图测绘方面的工作人员。面试后不久得到答复,可以到考古研究所工作。后来知道两位老师看中的是我来自农村,老实本分,应该能够在考古研究所工作下去。
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之后,主要工作是使用大平板仪测绘遗址地形图,后来所里拿出一台经纬仪让我使用。1992年开始在当时新疆考古队、汉长安城考古队、西藏考古队等的支持下,开始购买一些航空影像分析新疆高昌与北庭古城、陕西汉长安城、西藏藏王墓等遗址的影像特征,撰写了几篇研究论文。同时阅读、翻译了很多国外发表的遥感考古等方面的资料。1994年秋季,在国家计委经费支持下,购买了几台计算机与平板扫描仪、喷墨绘图仪等当时非常好的设备,初步建立了微型遥感考古实验室。在设备支持下我开始尝试摸索计算机制图与遥感影像处理等技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凭借我在工科生中还算不错文笔(当然无法与文科出身的同仁相比),能够及时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这也是我能够在考古研究所一直呆下来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建国:1994年年底,北京大学考古系主讲《考古测量》的王树林老师退休,系主任李伯谦先生和副主任高崇文先生想找一个“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来讲讲这门课程。当时考古所科研处处长吴家安先生向北大推荐了我,记得我当时与高崇文老师说我讲不了课,尤其人多的场合就会很紧张。高老师就很平和地说可以让我先试一试,讲两年,要是觉得不好的话再说。两年以后,考古系说还没找到更合适的人,让我再讲几年,等有了合适的人选再说,没想到竟然一下讲了16年。
在北大讲课的16年让我感触非常深。与北大考古专业的很多老师、同学都成了朋友。95年开始讲课,那时候还用幻灯机播放,我把课件内容拍成反转胶片,做成一张张幻灯片。一开始这门课内容很简单就是基本的考古测量,练习使用大平板仪、水准仪测绘地形图。后来我又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全站仪、RTK等等这些新的技术陆续引到课程中。有些同学听了两遍甚至三遍,因为一些同学读本科听这门课的时候还没有电子全站仪,过了两三年他读硕士开始有全站仪,他就把新的有关全站仪的内容听了一遍。后来他读博的时候,又把新加入的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听了一遍。技术、设备不断进步,这门课程的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讲课要对学生、系(院)负责任。2004年,《考古信息技术》这门课成为北京大学的主干基础课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建国:与北大老师、学生的交流也使我收获颇多,体会最深的就是教学相长。讲课并不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讲出来就完事了,北大很多学生听完课以后经常提出一些问题,真的需要认真思考后才能回答,有时候还要考虑如何让文科生理解一些工科问题。如果只在研究所做研究,确定目标后往深度去钻研就可以了。但要把一门课程讲好,除了深度之外还必须拓展广度,才能举一反三、深入浅出。16年的讲课经历,我除了积累了一套完整的ppt材料之外,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所以才有了2008年《考古测绘、遥感与GIS》一书的出版。我非常感谢北大在我年轻的时候给了我一个讲台,让我发现自己还能主讲一门课程。能有这样的机会,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2010年,我履行当年“等考古文博学院有合适人员后即可离开”的约定,惜别北大讲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建国:数字考古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硬件设备等也都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实施。此外年轻的田野考古人员应该掌握一些技术流程和软件操作,否则即便有空间信息技术人员设计的信息系统、制作的三维模型等也无法很好地利用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田野考古人员掌握这些技术之后,才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进行数据获取和研究分析,拓展研究领域,数字考古技术的优势才能够真正得到发挥。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建国:以前业余爱好比较多,现在只剩风光摄影了。读本科时开始练习中国画的山水画,看了很多山水画技法、构图、鉴赏一类的书籍,也临摹过《芥子园画传·山水》和张大千、石涛、八大山人等的画作,对中国画的技法、构图等都有了一些理解。后来由于事务繁忙,只能将毛笔、宣纸、徽墨等收藏起来,留待退休之后再练习吧。
我本科专业是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摄影是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所以对照相机、成像原理、感光材料、影像质量等内容都非常熟悉,收起画笔之后就购买了照相机,从胶片相机到数字相机一共使用过十余台相机,出差的时候可以拍摄一些沿途风景,所以对照相机、风光摄影等都非常熟悉。受到早期练习中国画的影响,现在我拍摄的风景总是喜欢拍摄一些古朴、简单的场景,体现一种淡泊、超脱的境界。
非常幸运的是我的工作与摄影爱好是一致的,无论是摸索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还是尝试无人机超低空拍摄,我都凭借熟练的照相机使用与摄影技术,拍摄出最佳效果的数字影像,以便充分发挥软件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