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顾伟列教授作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脉和人文意蕴”的讲座,华东师范大学有中国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光学、物理化学、人文地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重点学科。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在讲座中,顾伟列教授对先秦至明清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典型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他指出先秦时期是中国建筑的萌芽和雏形形成阶段,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就位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西安半坡村和浙江余姚河姆渡,从两个古遗迹的照片,可以发现原始初民已将审美意识体现在建筑之上。顾教授指出,中国古建筑的特征至少在西周就已具雏形,主要包括西周诸侯国都城的早期城市规划,高台榭的宫殿营造及早期四合院的住宅布局等。先秦之后的秦汉至宋元时期更是奏响了中国建筑史上雄浑与清奇的交响乐,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从杜牧的《阿房宫赋》的描述可见一斑;而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丽宏伟的时代音调。
之后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则赋予了该时期建筑文化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为清奇朴素,宗教和园林建筑为这一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唐代在城市营建规划方面达到巅峰,唐首都长安是中国古代最为壮观的城市,其中棋盘形封闭式的里坊制度充分体现了理性、严谨和秩序感;中唐之后里坊制逐渐向街巷制过渡,在园林方面也奠定了后世士人的发展方向。宋代建筑的风格则变唐代的宏大庄重为细腻柔和,两宋宫殿建筑以精致复杂、细腻柔和为特色,布局精巧而富于变化,木作做工及雕饰、彩绘细腻丰富;宋代的街巷制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基本格局;宋代公共自然景区构思奇妙,尤以西湖十景堪称大手笔的写意杰作。明清时代的建筑则达到了壮丽与精致的古典顶峰,明清两朝帝都北京便是最佳典范,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和宫殿建筑,均代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杰出成就。
之后,顾教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意蕴进行了归纳,他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群体的和谐性,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体现出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世俗的理性精神,并渗透进了传统的伦理精神;二是组合的内向性,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建筑对墙的关注,如城墙、坊墙和院墙,折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敛型和向心力;三是阴阳的融合性,中国建筑受到了《易传》为代表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如“阴阳合德”、“中和”等,而在建筑的体量和尺度上则注意“适形而止”。
在讲中国传统建筑的过程中,顾教授使用了诸如绝无仅有、传世经典、神来之笔等词汇,充分展现了教授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而提到圆明园被烧、很多古迹被毁时,则又充满了深深的伤感和忧患意识,体现了一个学者的历史责任感。教授讲座中提到了全国各地的著名历史景点,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五台山南禅寺等,讲解详细生动,就如同一位导游,唤起了同学们对祖国优秀历史和大好河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