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周莉老师作了题为“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策略”的讲座,为文学院各班主任及班级辅导员介绍“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策略”的相关知识。讲座从“如何了解人的心理”、“危机的识别”、“危机的应对”、“老师的自我调适”等四方面展开,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习究基地”,并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等;全面培养“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同时也培养“电影学”、“戏剧戏曲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学位的硕士生。
星座、家乡、经济、学历等往往成为了解人心理状况的切入口,但这些并不一定十分准确。周莉老师介绍,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现象时,从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这几个层面着眼是更为简单高效的方法。例如有的同学在某段特定时期内特别容易头疼或肠胃不适,这极有可能是情绪导致生理变化的重要识别指标,此时我们应避免将心理的反应认知为生理的反应。此外,掌握学生的个体规律、成长经历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对于了解其心理状态也是更具实操性的渠道。
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周莉老师建议从学生的思路清晰、情绪稳定、沟通顺畅、行为主动、睡眠规律状况等角度进行考量。例如学生写的文字特别难懂,或者沟通起来令人觉得特别心疼,抑或是令人觉得特别“傻白甜”,这都是值得老师们引起关注的信号。对于这类学生,需要重点关注其学业成就与就业成就、人际关系、家庭问题与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状况。如果在认知方面产生妄想、幻觉,思维碎片化,在情感方面出现淡漠疏离、紧张不安的状况,或者行为方面有古怪迹象,生活懒散、不修边幅,则需考虑精神疾病的可能。
一旦发现学生潜在的危机苗头,周莉老师呼吁大家一定不能轻视。因为危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防微杜渐的意识很重要。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抑或二者兼有之,总能找到合适的渠道去帮助学生。所以面对有这方面困扰的同学,老师们首先应有的态度是不要轻视,不要害怕;进而关注理解其行为,并且主动询问学生自身的想法,以便采取及时的干预策略。当然,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校医院、朋辈小屋都是可以帮到大家的身边资源,需要时可以前往寻求帮助。
对于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周莉老师则建议大家一定要注重自我调适。基于人的情感是有限的,而与学生沟通往往需要付出情感,所以要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发展,培养积极的减压方式来克服职业倦怠。讲座的最后,周莉老师还回答了老师们提出的相关问题,例如为何春季是学生危机事件的高发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