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22年度教学研讨会在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会议聚焦学院招生、项目管理、评奖评优、学位授予等教学工作,并就教学成果奖、虚拟教研室、暑期学校、“明师计划”项目、“教育与文明发展”本科跨学科项目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教育学院全体教职工参会,就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相关工作、虚拟教研室申报经验、招生环节优化等进行热烈讨论。会议由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主持。
副院长哈巍副教授代表学院作教学工作汇报,介绍学院招生工作变化与计划、教学项目与管理、学位授予、评奖评优等最新情况。
研究生教学工作讨论环节中,与会教师围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博士招生计划分配调整和倾斜方案,硕士论文评阅、招生和答辩环节优化等进行研讨与分析。
汪琼教授在随后的环节中发言,分享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虚拟教研室的申报经验。阎凤桥就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申报的本科教育学辅修协同虚拟教研室进行介绍,分享虚拟教研室启动会会议共识与学院本科课程等情况。他谈到,虚拟教研室的搭建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经验交流,有一定的辐射力,期望未来可以基于平台通过课程教学、创新教研形态等方式开展相应活动,力求实效。与会教师就虚拟教研室申报条件、成果形态、监测形式等话题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在暑期学校交流环节,贾积有教授分享了“教育技术前沿”暑期学校情况与硕士生培养心得体会。结合多年来举办暑期学校的经验,他表示,暑期学校是一项集体项目,离不开学院和各位老师的鼎力支持。教育技术前沿暑期学校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学科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在线教学环节。通过课程平台进行有效管理,严格把控教学质量,实现在线教学的有效性。在硕士生培养工作中,教育技术系利用信息技术助力管理决策,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和保证培养过程科学化与民主化。杨钋副教授就日程、学术前沿、项目特点、学员感悟、未来畅想等方面分享了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情况。基于教育经济研究所的师资力量,“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另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授课,以促进学员对教育经济学最新研究进展的了解。她指出,未来会继续关注学生需求,优化课程形式与互动环节,助力青年学者成长。
在本科教学讨论环节,文东茅教授就“明师计划”项目课程建设和进展进行分享并介绍疫情影响下的项目学生选课与实习情况。王利平副教授介绍“教育与文明发展”本科跨学科项目的执行情况,就项目宗旨与特色、招生情况、特色课程与培养方案等进行分享。她谈到,项目期望可以通过特色课程、田野调查、读书会与筹备学生刊物等,充分发挥本科生主动性,为学生创造共同体,以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在对学院整体情况及形式分析中,阎凤桥就双一流学科建设、学术委员会换届、人事变动情况、财务状况、国际合作与交流、暑期安排六个方面作学院行政工作学期总结。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就党建工作与学生工作进行党委工作学期总结。
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育学院教学研讨会每年于7月举办,旨在总结一学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在充分研究交流的基础之上研究解决问题,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转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是:
1、从事社会工作三年以上的大专学历者(大专学历不能申请硕士学位)。2、大学本科毕业三年,并获得学士学位,可申请硕士学位。也就是说本科不是法学专业的是可以报考的。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结业证,满足本科学历且学士学位满三年的学员可以参加申硕考试,通过申硕考试完成论文答辩后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申硕考试是全国统考,3月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报名,5月举行考试,考试科目是英语和专业课,都是及格制,规定年限内分别考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