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陈红教授,信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数学基础与理论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正是培养信息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陈红教授简介如下:
陈红,女,1965年5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传感器网络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项目30余项;在IEEE Tran. On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TKDE) 、IEEE Tran. On Fuzzy System (TFS)、Information Sciences、 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 (DK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以及KDD、ICPP、DASFAA、IWQoS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数据库方面的著译作8部。参加了具有自主版权的并行数据库系统软件的研制,主持了具有自主版权的联机分析处理系列软件的研制。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奖、北京市精品课程奖、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等奖励,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详细资料
教育经历:
1982-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本科,1986年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6-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硕士在职学习,1989年获工学相关证书;
1997-2000年: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在职学习,2000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师
1995.12-1996.6: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1998.7-8: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2008.10-2009.4: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
2011.6-2011.9:美国UIUC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基于新硬件的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与隐私保护
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科研项目为基础,选择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经典论文、重要会议和重要学术期刊论文,掌握学科前沿,写出有自己观点的综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
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项目组织与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程序设计与调试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
科研项目
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项目“国产数据库高性能高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用户兴趣模型的媒体大数据内容整合与可视化技术",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项目“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适应性查询处理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项目“面向领域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信息融合与知识服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无线传感器网络复杂查询处理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无线传感器网络查询处理新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分析的高性能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面向分析的三高一大新型数据库中的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基于GPU的联机分析处理技术,项目负责人
北京市教委产学习合作项目"基于内存的联系分析处理系统",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材支持计划项目“流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中国人民大学习究品牌计划“高性能复杂数据管理新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社会兼职:
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会委员
中国计算机学会传感器网络专委会委员
国际期刊IJBKO编委
JCST、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期刊审稿人
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
荣誉获奖: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国家精品课程
北京市精品课程
教育部精品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