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作了一场题为“‘公共空间的私人化’:商业‘水军’背后的宣传观念及其正当化”的讲座。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副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副主编。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下设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新闻摄影五个教研室;并分设新闻摄影和新闻事业经营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新闻学专业拥有相关证书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仅有两个新闻学博士点之一。
讲座开始,刘海龙就介绍了他研究商业水军的原因,并且讲述了什么是“水军”和商业水军的定义、表现及其使用情况。“我将它理解为平分,可以容纳‘私’,可以被任何人私有化,这就是公共空间的私有化问题。”刘海龙分享了自己对于“公共”的另一种理解。
“什么因素使得很美好的乌托邦式的网络社会被私有?”刘海龙从角色的流动化、空间的液态化和互联网使得宣传数字的考核变成可能三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网络空间给身份的流动增加了更大的可能性。”
他引用了高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的观点:本质的我是不存在的,我就存在于各个角色之中。衣架子可以挂各式各样的衣服,但是衣架子始终不是衣服,它只是在穿戴各式各样不同的角色而已。他用“职业粉丝”、“职业应聘者”、“职业征婚者”的概念类比出了“水军”其实是“职业消费者”的概念。他认为,水军的现象只不过是现代现象的一种,只不过网络增加了它扩大的可能性。
互联网使网络广告可监测、可精确测量,所以数据变成了可刷的。“正因如此,企业并不只是买创意的单,而开始对于传播效率、数据保证也提出了要求。”刘海龙这样解释第三个原因。
随后,他以传统的营销工具、线下类似的活动、国家宣传洗脑为参照系,说明了水军使用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刘海龙访谈的一位对象说:“国家也使用这种手段啊,先是领导人讲话,然后再请专家出来说,各路人出来讨论,一层层贯彻,给你洗脑。这思路都是一样的。”
“是客户的‘贪婪’导致了不得不作假。西方的客户不会提出更多指标性的要求,甚至不会以曝光量作为一个考核的标准。而在网络时代,CPA变成了考核的指标,公关活动变成了市场活动的一部分。”这是刘海龙认为“水军”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不得已而出现的原因之一。另外两个原因是为了回应对手的水军攻击和中国网民及受众的素质低下。
“要改变网络,只能改变现实。”刘海龙对他的研究做了总结,他认为,水军以新的方式复制了我们现实社会中原有的角色和秩序。它不仅仅对我们的宣传观念造成了挑战,更是对我们的管理方式、现实造成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