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华做客浙江师范大学,带领文学爱好者们感受当代文学中潜结构与潜叙事的魅力。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大家耳熟能详,而在文学潜结构与潜叙事研究的语境中,这个梦却是“男权主义的色情幻想”,并不寻常。
张清华首先说明,潜结构和潜叙事研究的基本理论动力就是精神分析学。鲁迅小说《肥皂》中“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的刻画揭示了道学先生的潜意识,而莫言更在《透明的红萝卜》中用精神分析法写少年恋爱的无意识状态。“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影响是非常普遍和深入的。”张清华说。
“红色文学外面包了一层红色的油漆,但内部却非常复杂和丰富。”接着,张清华以《青春之歌》为例,分析了50至70年代革命文学中的潜结构。
张清华认为小说开头的原型是“一个童话故事”。女主人公林道静是民女被大官僚强暴的产物,而在母亲被抛弃后,林道静落入了继母的魔爪。“这不就是灰姑娘的故事吗?”张清华还将随后林道静谋求幸福的过程解读为“灰姑娘试图恢复自己的光彩,夺回自己荣耀的过程”。
在小说中,林道静由余永泽转恋卢嘉川。在张清华看来,好友白莉萍怂恿林道静的情节与毒蛇诱惑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如出一辙。他更将林道静暗示卢嘉川的场景与《水浒传》中潘金莲诱惑武松的场景进行比较,提炼出了“做饭”“炉火”等相同的叙事元素。
“有很多叙事的套路,归根结底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张清华说,“这也就是文学的潜结构。”
“‘梦游太虚幻境’其实是一个春梦。” 张清华又从分析各种梦境入手,解读“潜叙事”。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与可卿仙子的纠缠正是他内心不伦之恋的反映;而《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在移情别恋后通过梦境修改记忆,将救命恩人余永泽丑化为“见死不救的坏蛋”,这表明她正在个体无意识中对抗内心的道德谴责。张清华认为,潜叙事就是人物的个体无意识活动,它是通过人物的梦境呈现出来的。
在解读了以马原《虚构》为代表的先锋小说之后,张清华总结了潜结构与潜叙事研究的定义和作用。“所谓的潜结构和潜叙事其实就是在当代文学的叙事中,作家自觉和不自觉地嵌入大量的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活动,由此生成的隐秘叙事构造。”他认为,研究潜结构和潜叙事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解读先锋小说,而且可以让革命文学的研究恢复文学魅力。
在张清华看来,将潜结构和潜叙事统统剥离出来,使其重见天日,这样文学研究会更有层次性,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