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在职研究生院长刘尚希:在经济新常态下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经济增速下来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下来的更快,这也是新常态表现出来的一个特征。而且在以后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可能都是这么一种低增长状态。
主持人张媛:但同时我们还要面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所以这个关系应该怎么来应对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在职研究生院长刘尚希:这就需要几个方法来缓解收支矛盾。第一个就是适当保持一定的赤字,赤字率尽管不变,但是今年的赤字的规模还是增加了两千亿,在这个安排上,为减税降费留有空间,这样也是为财政支出力度不减留有一定的空间。还有一点通过挖掘潜力,打破财政支出固化来减轻这种状态。优化支出结构。就是说对一般性的支出要压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般性的支出减的不幅度不低于5%,那么保障性的重点的支出,刚性的支出。还有一点可以通过提高支出的绩效,我们平时可能是一块钱当一块钱花,那么提高绩效以后呢,可以一块钱当成两块钱使,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关键是事办好了,老百姓就满意了。绩效管理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不是说一蹴而就的,说一说这个绩效就上去了,涉及到体制机制的问题,涉及到我们整个管理的水平的提升的问题,还有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问题,等等这些都要跟进。
张媛:把这个钱花得更有效率,更为优化,这个钱应该着力地保哪儿,压哪儿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在职研究生院长刘尚希:我们当前要保的一些民生兜底支出是必须要保证的,教育、医疗还有环保,这一些支出,都必须要保证。另外像农业,这个也是怠慢不得的,这一块也是需要保证的。还有高新技术的研发,科技方面的支出,政府该花的钱还是要花。
压的方面,一般性的支出,通常就是说有一点余地的,比如说会议费,有些会是可以压缩的,该压的是可以压。
像三公经费肯定是不能增加的,只能减。这几年压缩三公经费应当说有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不是说一点余地也没有,所以还可以再进一步地压缩三公经费。但社会上也有种误解,三公经费干脆取消算了,这个完全是一个错误的理解。三公经费是不可能取消的,它是政府运转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它作为政府运行的成本,我们尽可能让它低,但是不可能低到没有。
再像出国的经费,要看什么人出国了。一个纯粹是行政机关的出国,带有考察性的,可以大量的压缩。但是因为现在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有很多国际会议要去参加,很多场合要去出席,人家让你去,你不能不参与。所以这个时候都要发出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不参与的话,把自己封闭起来那肯定不合适。当然有些东西你可以用其他的途径去做,这个方式上可以调整优化。
张媛:但是您提到具体的落实和执行层面上,是不是依旧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您觉得这个落地的效果会怎么样呢?
刘尚希:减税降费首先要搞清楚它的大的背景,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减税降费,因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是三去一降一补,一降就是降成本,那么降成本其中一个就是减税降费,其实降成本不仅仅是要从会计的角度看,降会计的成本。更要从经济的角度看,降经济成本。
有些成本,往往讲微观企业的成本,其实更多的是我们现在整个的宏观方面的整体的成本比较高,所以有的是这个发展阶段,有的是这个体制机制发展方式所造成的。比如说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产能不能满负荷的运转,是不是成本就高了。
还有杠杆一高,意味着负债率高,还本付息就要多,还本是很自然的,本多了,利息也多了,财务费用表现。那你可能挣得钱也不够还利息的,那不就是成本就高了吗。
这还有库存,生产出来的东西堆在那儿,卖不出去,既要占地方又要占时间,那这不也是成本吗。
再一个你现在研发不够,你要补短板。农业也是短板,研发更是短板。
再有创新驱动,老的工艺水平,老的生产方式,人员的利用率,材料的利用率都比较低,那这个时候你的成本不就上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