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变换,故我依然。事各宜时,急重优先。智慧运用,方寸之间。张弛有道,乐享天年。”七年前,郭湛教授为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毕业生们写下了这首小诗。短短几句话,包涵了他对于时间与人生的思考。他在中山大学的学术讲座里,谈到如何进行思想理论创新,总结了9个字与同仁共勉:窥天机,接地气,说人话。天、地、人合一,既是他对自身的要求,也是他的治学态度。
从青年时代选择哲学领域作为奉献一生的事业,到如今在专业领域内做出自己的成就,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坚守。青丝渐变华发,而一直没有改变的是郭湛坚持理论思考,坚持对当代社会的关注。
与人民大学的缘分始自郭湛的少年时代,如同在土里埋下一颗种子,慢慢成长,等待破土而出。
郭湛说,对于哲学的兴趣来自于他的高中课堂。他高中就读于小兴安岭伊春市,而当时他的政治课老师正是一名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的毕业生。“杨老师的哲学课讲得深入浅出,语言条理清晰,引人入胜,使学生接触到一些‘大道理’,引发了我们初步的理论思考。”郭湛回忆道。在政治课杨国晨老师的引导下,他和同学们那时就曾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成小论文在教室的墙报上发表。
郭湛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成为吉大哲学系最早几届本科生之一。哲学系五个年级的本科生都由一个教职工群体来教育和管理,其中有多位老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在学术讨论中,老师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证,引领郭湛逐渐领悟哲学的思维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