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科学研究所在职研究生第21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财政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分论坛在北京举行。分论坛围绕财政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财政理论的批判与继承、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以及中国特色财政理论与财政学框架体系构建等主题展开讨论。来自国家行政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等机构研究财政基础理论的知名学者先后发言。在职研究生论坛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郭庆旺教授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研究员主持。
与会学者认为,传统的财政理论与中国的财政实践存在巨大的鸿沟,用西方的范式讲中国的故事存在很多的问题,亟需构建中国特色财政理论体系,来解释和展现中国财政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应该能够为财政发挥基础和支柱作用提供理论指南。但传统财政理论以市场失灵理论作为起点,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被经济学理论扭曲了的财政学理论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也失去了对未来财政活动发展的展望能力。而且传统财政理论忽视社会和国家问题研究,存在很大的问题,应当从根本上对财政理论进行系统性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会学者认为,基于中国的财政改革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应当有理论自信,学术界要致力于创建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首先,财政理论创新应当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下去讨论,从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要承担发展财政理论的重任,还应更多地从思想上去拓展对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认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具备现实解释力的财政学理论体系。其次,构建财政理论体系应当从基础的概念建构做起,形成共识性的体系,避免财政研究对象的认同危机。财政研究对象应当是社会共同体,财政理论要研究如何运用财政权力和财政资源提供公共服务、防范公共风险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再次,理论构建和学科建设必须准确把握财政的综合属性。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唯一真正的综合部门是财政部门,公共资金来自于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主体,要用到各个领域去。它像人体的血液一样,渗透在整个社会脉络里面去。这个综合是天生的、天然的。因此应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多角度看待财政理论的定位,而不局限于经济理论范畴。
与会学者认为,构建中国财政理论体系是中国财政学界共同的使命和责任,而不是靠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学术界的共同努力。要改变过去“各自为战,一个学校守着一本教材”的局面,各方面的研究力量要加强合作,定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