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文学院:张华
观察是一切研究的起点,观察法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和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它是研究人员通过身临现场的耳闻目睹、感同身受,有意识、有计划地对课堂领域的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地感知、考察并收集信息的过程,目的性、现场性和研究性是课堂观察的基本特征。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和途径,课堂观察具有鲜活性和发言权的优势。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课堂观察都有助于为我们寻找和把握他们留下的清晰足迹。
从实践层面分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总是处于感性的流变之中,包括课堂中的教学话语、教学事件、教学过程等等,这些现象总是可以通过观察而直接体验、感受和捕捉到的。课堂观察的立足点或者聚焦点恰恰就是对课堂行为、课堂活动、课堂状态的观察,即对课堂教学中现象的认识。观察者在教育现象发生的当时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能够搜集到事后搜集不到的资料,所获资料的可靠性较高,并在一定程相间、张弛有度,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大气的运动”教学为例,由于本节内容繁杂且艰涩,教师授课时如果只注重“支架”的堆砌,只注重知识的罗列与灌输,那这样的课堂只会使学生感到压抑而沉闷,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直接导致学习疲劳,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如果课堂容量过低,学习氛围过于轻松,节奏过于舒缓,学生就会产生空疏感,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课堂效果同样也不如人意。所以,诸如“海陆风”、“城市风”之类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生活情境,搭建支架,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究,启发思维。而对于“大气环流”等知识点的理解,难度相对较大,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先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搭建图形支架:让学生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图像。然后抛出问题支架:(1)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着热量差异?是否存在着因此而产生的热力环流?(2)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单一,地球静止不动,上述环流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3)如果单圈环流不存在,那三圈环流存在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哪些规律?这样,由图形支架过渡到问题支架,再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课堂节奏由疏变密,既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支架式教学方式,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符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与新课改关注创新异曲同工,采用相应的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启迪学生心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效果显著,体现出学习者的首创精神,从而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