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喜红,男,1979年10月生,内蒙古集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现任内蒙古科技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材料与冶金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客座研究员,先后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内蒙古“草原英才“、内蒙古“321人才一层次”、内蒙古“青年科技英才领军人才”及包头市“5512领军人才“等称号。
1、工作简历
1998年9月——2002年7月年在东华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2002年9月——2005年7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2005年9月——2008年12月在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2009年1月——2010年8月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9晋升为副教授;
2010年9月――2011年7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清华大学材料系从事研究工作;
2011年8月――现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1年晋升为教授。
2、研究方向、科研成果
郝喜红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铁电及反铁电材料的储能行为、电卡致冷效应及能量收集性能的基础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973前期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内蒙古“科技英才”计划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成果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6项目),目前在国内外相关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IF=23)、Chemical Communications、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Applied Physics Letter、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Ceramic Society及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被SCI、EI收录80余篇。
(1)反铁电、铁电材料的相变行为研究
研究了组分变化对反铁电、铁电薄膜相变及介电行为的影响,外加温度场及电场对反铁电薄膜相变与热释电性能的影响,Pt、LaNiO3以及(La,Sr)MnO3等电极材料对PLZST反铁电薄膜性能影响,氧化物过渡层(TiO2、ZrO2及CeO2等)对反铁电薄膜介电性能的影响,单晶基底(MgO、LaAlO3、SrTiO3、Al2O3以及Nb-SrTiO3)对反铁电薄膜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影响,并对反铁电与反铁磁复合薄膜的结构与电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2)反铁电、铁电厚膜的储能行为研究
基于反铁电与弛豫性铁电材料在电场作用产生的巨大的能量变化,研究了制备工艺、化学组成、厚膜取向及工作温度等因素对反铁电及铁电膜材料储能行为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储能密度大于50J/cm3、储能效率高于70%且在室温-100℃范围内可以稳定工作的厚膜材料,推动了这类材料在高储能密度大容量电容器中的应用;
(3)反铁电厚膜电卡效应致冷基础研究
对反铁电厚膜材料在不同电压及工作温度范围内电卡制冷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巨大的初级制冷温度(50℃),并实现了利用相结构、界面层、晶粒尺度及生长取向等因素对该体系厚膜致冷行为的调控,拓展了该体系材料在新型制冷领域中的应用。
3、承担的科研项目
(1)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09-2010),负责人,项目编号:No. NJ09080。
(2)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10-2011),负责人,项目编号:No.2010-KF-5。
(3)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10-2012),负责人,项目编号:No.210038。
(4)教育部“春晖计划” (2009-2010),负责人,项目编号:No.Z2009-1-01036。
(5)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0-2011),负责人。
(6)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2),负责人,项目编号:No.2010BS0802。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1-2013),负责人,项目编号:No.51002071。
(8)新疆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2011-2012),负责人,项目编号:XJYS0901-2011-01。
(9)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B+A类(2012-2014),负责人。
(10) 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12-2014),负责人。
(11)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计划(2013-2015),负责人。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2018),负责人。
(13)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2014-2016),负责人。
(14)内蒙古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培养项目(2015-2017),负责人。
(15)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6-2017),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