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劳动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方法和原理,对劳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规律进行分柝研究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由于劳动在社会整体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此相联系,就业则是许多国家、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劳动社会学研究对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的劳动社会学研究首先在运用社会学方法和原理研究劳动与社会就业、劳资关系等问题上形成特色,其代表性成果有张彦教授的《高技术社会的劳动前景》(1993)、《劳动与就业》(2002),沈志义副教授参编的《劳动经济学》(2002)。例如张彦教授在《高技术社会的劳动前景》一书中结合知识经济和第三产业对信息劳动和信息劳动者作了系统研究,在劳动和就业上对高技术的双刃性作了评估。该书还对非规范经济作了独到的研究,提出了五色经济的概念,特别强调第二职业、非正规就业、家庭经济等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劳动与就业》这本论著中,有关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则涉及到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劳动者收入分配、就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失业治理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沈志义副教授则在企业劳资关系的理论构架和实证研究上有不少建树,具体表现在对中国劳动就业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和中外合资企业劳资关系的实证调查等方面。对劳动者与企业家的生活与心理进行了调查。特别关注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适应性问题以及新经济条件下工人对新技术的适应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的劳动社会学研究还在运用社会学方法和原理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上形成特色,其代表性论文有郭士征教授的《关于减少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若干构思》、《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分析》等,著作有张彦教授的《社会保障概论》(1999)、沈志义副教授参编的《社会保障经济学》(199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