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张绍杰教授用流利的英语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与例子讲述了三方面的“中国面子”:一是“individual”,即个人面子在生活中的体现。二是“relational face",张绍杰教授以大众影视《乡村爱情》的相关情节生动幽默的阐释了关系亲近的人之间的面子。三是“group face ",张绍杰教授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故事向在座各位轻松表达了集体面子的不同之处。张绍杰鼓励到会的在职研究生要亲自实践和深化对这个新颖话题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不同文化和国家的面子,但一定要重视理论、数据、视觉等的结合。
“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里一个古老的概念,熟悉得以至于让人熟视无睹。这是一种由结果判断成因的举动。即人们在无法得知某人的才华能力或权力地位的时候,就由观察其是否能博得面子来判断其为人。有面子的人,被看作能人。以至很多人爱面子喜大话到不能自拔。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层意象,这个词被中国人异乎寻常重视的。说它是客观实体或情感代称似乎都不够妥帖。而其实际上已成为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以至于给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扫了面子就是侵犯了尊严。因此,人们向来很重视面子问题。
张绍杰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教学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学术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哲学、普通语言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主要社会兼职: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省翻译家协会理事会副秘书长,曾任吉林省外语学会会长,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