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东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文学院邀请,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潘海华作客文学院学术捭阖名家讲坛,作了主题为“从分裂作格现象看汉语句法的混合性”和“再论‘都’的语义:从穷尽性和排他性谈起”的两场语言学专题报告。
在“从分裂作格现象看汉语句法的混合性”报告中,潘海华立足于汉语事实,在类型学的视野下,提出汉语在六个方面表现出作格性,因而具有分裂作格语特征,不是单纯的宾格语。在“再论‘都’的语义:从穷尽性和排他性谈起”的报告中,潘海华从“都”的语义出发,对全称量化以及相关的语义概念进行梳理,认为全称量化映射方式以及量化对象的不同构成导致了“都”的多重意味,而这些意味可以分为穷尽性和排他性两大类。
报告结束后,潘海华还就语言学学术前沿、研究生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与文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座谈。座谈中,现代汉语教研室有关负责人简要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生培养情况;潘海华代表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介绍了该系的情况,并与文学院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站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新的起点上,今后有更多优秀的学生到香港中文大学交流、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