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发院)、经济学院主办“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5年第三季度)”。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控风险与稳增长挤压下的中国货币政策”。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胡乃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经济学部学术秘书张晓晶,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处长刘凤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参加本次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由教育部直属,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列入“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出席论坛并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坚持注重将人民大学学科、学风方面的比较优势与中央的决策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将社会力量和学术力量相结合,将中国的真问题与全球视野相结合,将研究所取得的深刻思想与科学方法论相结合。论坛影响力日益扩大,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学术品牌,是中国人民大学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重要标志。他肯定了国发院依托人民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为资政启民做出的突出成绩,并希望国发院继续秉承人民大学服务党和国家决策咨询的优良传统,整合优质智库资源,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这一品牌学术活动做大做强。他指出,本次论坛主题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结合紧密,直接回应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问题,体现了论坛学术团队一以贯之的资政意识和问题意识,也需要学术界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范志勇副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了《控风险与稳增长挤压下的中国货币政策》主题报告。
报告认为,当前货币政策总体思路亟待调整。由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此前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上的摇摆,导致当前货币政策已不能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具体来看,第一,宏观经济整体萧条表明货币政策尚未实现预期目标。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来看,中国经济距离全面复苏尚有相当远的距离。第二,货币政策总体上是“名稳实紧”。货币增长率维持降低水平,实际利率水平较高,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升值。
基于上述分析,报告提出四点货币政策转型的新思路:第一,通过“杠杆率软着陆”恢复信贷市场功能;第二,货币政策总基调由“名稳实紧”转为适度宽松;第三,市场秩序和微观主体重建;第四,完善多目标广义货币政策框架。另外,报告还提出可能的政策选项: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逐步引导存款准备金率回归正常水平;通过明确盯住名义GDP增速保证货币政策宽松的“适度性”;加强金融市场培育,引导无风险利率回归均衡水平;加强微观市场主体培育,引导货币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结合总需求增长目标,探索通过“前瞻性指导”引导公众预期;借鉴西方国家非常规货币政策经验,通过市场化手段干预利率期限结构;重构监管框架,构建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研讨会环节由毛振华教授主持。各位与会嘉宾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货币政策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教授提出,当前我们对经济的判断不能再局限于前两年所认识的新常态,目前我国步入到了PPI持续低位运行、GDP平均指数全面为负、生产领域通缩进一步深化、高债务持续的一个非常时期,这时货币政策就必须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定位,要从过去仅盯住CPI和就业,转变到不但看CPI和就业,还要看资产价格、市场规律和相关参数的变异,非常之时需要非常手段,而且要特别在理论上前瞻性的反思中国货币政策新的框架,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