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邀请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欧洲语言系主任潘则健教授(Prof. David Tse-Chien Pan)主讲题目为“从宗教改革到一战:欧洲历史上主权观念的转变”的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孟广林教授主持讲座并评议。纽约大学张旭东教授,历史系系主任王大庆副教授,周施廷博士,杜宣莹博士以及数十位同学出席讲座并参与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中国史学科,门类齐全,除以清史研究为突出特色外,秦汉、唐宋和民国史的研究力量也较为雄厚。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二级学科,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世界史学科则以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力量较强,其环境史研究的特长,正逐渐形成。考古学科侧重北方民族考古,现正朝气蓬勃地快速发展,力图取得全面进步。
在此次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座中潘教授认为,自宗教改革以降,欧洲的主权观念便开始依两条相斥的路径演进。其一为始自托马斯·阿奎那的法律思维传统,逐渐扩展至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它以某种神权政治的保守主义论调为原则建立起来,随后的思想家们如弗朗西斯科的维多利亚、雨格·格老秀斯,萨缪尔·普芬道夫和约翰·洛克等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念,并试图为其成为具有普世性意义的规律而尝试将其政治理想制度化。其二则是宗教改革时期思想家马丁·路德尝试以奥卡姆的威廉之理论为基础,认为信念和意志对拯救来说至关重要,对法律来说亦是如此。这后一种观念启发了像托马斯·霍布斯、让·雅克·卢梭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等思想家们。这一批思想家强调政治理想作为法律和政治秩序基础的重要价值。这两方论调交锋的高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的主张相冲突,从而导致了可怕的新型战争。
潘则健教授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欧洲语言系系主任和德语教授。他是国际期刊《泰劳斯;批判思想季刊》(Telos)的编辑,也是泰勒斯-保罗·皮科内中心(Telos-Paul Piccone Institute)的执行主任。潘教授曾经任教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宾夕凡尼亚州立大学。他的著作有《原始文艺复兴:德国表现主义的再思考》(Primitive Renaissance: Rethinking German Expressionism)和《现代世界的牺牲:纳粹谜团的特殊性与一般性》(Sacrifice in the Modern World: On the Particularity and Generality of Nazi Myth)。
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潘教授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采用“长时段”解读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价值,同时指出在梳理这两方各自的发展脉络时也应当注意二者之间存在的某些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