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齐乌云导师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正部级事业单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4全球智库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以第20名的成绩跻身“全球智库50强” ,并蝉联“亚洲最高智库”。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高端智库的优势,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智库”。
齐乌云,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专业理学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从事第四纪地质学与考古学的结合研究工作,进行了环境考古研究。现为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会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全球变化、环境考古方面的研究,负责或参加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齐乌云导师主要的工作有:(1)开展了湖泊沉积物的高分辨率短尺度环境演变研究,寻找其环境变化周期,并利用多层预报方法,有效地预测了未来的气候演化趋势。2)利用GIS、SPSS软件,建立了土壤水力侵蚀遥感信息模型,复原了全新世最温暖湿润时期及小冰期时期的土壤水力侵蚀,有效地预测了研究区域未来10年的土壤水力侵蚀趋势,这为当地的水土流失灾害预报提供了依据。3)首次利用遗址及墓葬出土人骨的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动植物遗存分析、植硅石分析、木炭种属鉴定等综合研究方法,在山东沭河上游地区较深入地探讨了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经济形态的演变规律。4)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冰心花粉提取方法探索,为冰心的高分辨率环境复原研究提供了生物依据。5)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改进了以加速器年代测定为目的的花粉提取方法,为缺乏年代样品的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花粉年代样品。6)首次在中国较系统地利用GIS、多元统计分析等手段,建立了研究区域的数据库及考古遗址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古代人类居住场所的选择与水系、地形等自然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及考古遗址预测模型,并有效地预测了遗址分布概率,把环境考古学的定量研究水平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在环境考古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在2006年获“中国第四纪青年科学家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齐乌云导师代表作:《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人地关系研究》,《第四纪研究》,200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