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数字记忆国际论坛暨第六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本次论坛以“数字记忆:构建、认同与传承”为主题,国内外20余个优秀数字记忆项目的承担者与建设者进行了主题报告与展示。参加此次论坛的有来自中国、新加坡、荷兰、英国、韩国等国家的近30位专家学者通过高清多媒体环境与参会者分享业界前沿。
中国人民大学由教育部直属,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列入“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王祥武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为大会致辞。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主任付华、国家电子文件部级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张定华等出席论坛。
中央和地方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局馆、高等院校和软件厂商等多方代表参会。此外,论坛创造性开设了学生分会场,现场直播主会场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以一场题为“数字时代的记忆风景”的主题演讲开启了这场学术与科技、人文、艺术融合的盛会。
随后新加坡记忆工程、荷兰记忆宫殿项目与中国记忆项目的负责人,介绍了各自项目开展的经验。发动社会力量收集记忆资源、使公众充分分享记忆成果,成为国家记忆构建与传承的普遍路径。
英国Hidden Newcastle应用、“北京记忆”大型数字资源库工程向与会者展现了利用档案馆藏挖掘地区人事与构建城市记忆的丰富经验。上海市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等作为省市级档案馆代表,展示了各自在构建地区记忆方面的工作成果。
论坛以视频报告和微报告的新颖形式,带领听众快速浏览来自国内外地方数字记忆项目的多彩内容。众多项目地方色彩浓厚,创新方式与手段不尽相同,包括微电影、虚拟展示等等,给予地方与城市记忆工作的开展以重要启示。
论坛将视角转向记忆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新媒体应用。台湾数位典藏计划的丰富成果,开启了大家对数字时代记忆项目开展的广泛思考与热烈讨论。随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与数字敦煌的项目让大家领略到资源数字化与虚拟可视化的重大意义。中央美院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用开发与记忆机构的社交媒体应用为参会者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视角。
利用数字应用与社交媒体呼吁全民参与构建、强化社区认同、拓展传承渠道成为新时期记忆机构开展工作的新思路。主论坛结束,但与会者对数字记忆的讨论并没有结束。论坛平行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召开,众多对数字记忆前景挑战与社交媒体应用感兴趣的参会者聚集起来,热情交流参加主论坛的感受和认知,总结当下经验与未来发展路径,探索数字时代档案机构的职责与使命。
数字记忆国际论坛暨第六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了国内外相关机构与项目的沟通,极大地促进数字记忆理论和方法的丰富完善,推动了数字记忆实践活动的进展。论坛创造性使用了多媒体高清展示与分场直播等会展技术,将档案实践与数字技术充分结合,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议程精彩的数字记忆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