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邹骥教授领导的“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项目(Programme of Energy and Climate Economics - PECE)”的建立与发展
一、重要举措:
1、识别方向。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被列入国内外最高政治层的重要议事议程,成为政界、工商界、学界和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战略性热点问题。根据全球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在国际和国内实际进程提出的研究需要和相关学科发展前沿的动态,考虑所选议题的学术挖掘潜力、潜在影响程度以及学科关联程度,分析我校我院优势,展望学科发展前景,识别新的学科制高点,凝聚重点攻关方向,形成“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项目概念。
2、对该领域重要文献展开调研、综述;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国内外权威学者和机构的研究动向[1]。
3、明确提出“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概念,形成PECE学术概念,对其社会和学术使命、核心理论背景、目标、任务范围等进行了论述。
4、组建团队。根据使命、目标和任务,从知识技能背景、职能分工等角度,识别团队的人才需求和人才结构。同时,为团队成员设定了加入门槛,提出资质要求。初步形成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博士生、行政支持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雏形。同时探索形成团队运作规范和文化。
5、搭建科研平台。从研究场所、办公设备、学术交流机制、信息共享、社会网络和实体项目支撑、行政服务支持等多个方面建设科研平台,强调形成整体平台共享优势,避免分散的单打独斗。
6、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利用争取到的各类项目资金,资助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参加中欧国际培训项目,出席国际学术交流观摩活动。先后选派青年教师和博士生赴美国、荷兰、法国、意大利、日本、波兰、巴基斯坦等国参加国际交流培训活动。同时也通过压担子、大胆使用让青年教师和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7、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安排项目成员出国交流访问、邀请知名学者来访、出席各类学术会议等方式,加强学术交流,扩大成员视野。相关活动见附录。
8、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社会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介入相关决策部门和国际组织的决策过程中去;不断开展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社会调查,提供社会服务。
二、管理经验积极探索科研管理新模式。首先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改变那种脱离实际、抽象做学问的习惯;
第二,要不断识别方向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规划思路;
第三,发挥团队优势,形成团队内的分层和职能分工。
第四,建立研究基地,让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助理集中办公,有利于交流和管理。
第五,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尝试有偿使用科研设施(房屋和设备)的制度。
三、重大研究成果
1、联合国气候谈判技术开发与转让议题中国政府提案研究。在未来全球气候管理体制关于技术开发与转让部分的设计安排中,为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提交的提案提供了学术创意和技术论证。该政府提案的核心思想和要点均来自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任务书编号:2007BAC03A07)及“联合国气候变化伙伴关系项目”(项目编号SPN/08/103-CCCPF)的资助。相关成果曾应邀在纽约联合国经社理事部特别会议、波恩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属机构会议、波兹南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等相关联合国讲坛上以及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杜克大学环境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中美环境论坛、威尼斯大学经济学系、世界观察研究所、贸易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中心(日内瓦)、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WBCSD)、国际商会、美国能源基金会等主办的研讨会上向国际社会宣讲。该成果还被应用于中国政府与联合国联合举办的高层论坛的组织设计和背景报告之中,体现到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之中。获得重要广泛反响。
2、能源战略和政策的经济学习究。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能源与温室气体子项)”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双赢能源政策经济学习究”项目的支持下,PECE除了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还发展了一套完整的针对能源与温室气体问题的战略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优化思想的技术战略分析方法,开发了自下向上的能源技术经济模型用于分析重点部门关键技术的未来减排潜力以及自上向下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用于分析减排战略的宏观经济与环境影响。
3、成功完成了中欧气候管理培训与研究项目(CLIMA),在能力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该项目支持下,我校有11人参与,22人次出国参加培训或学术会议;在人大成功主办欧亚5国学者参加的气候管理国际研讨班;与国际同行合作开发了气候环境管理硕士专业培训方案和培训材料;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网络平台。
4、赢得学术声誉,得到国际认可。项目负责人邹骥教授出任国际专业组织相关任职,包括:《Climate Policy》(SSCI)编委;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获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证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转让专家组(EGTT)成员。项目组青年骨干教师王克博士应聘出任EGTT研究报告签约评审专家。王克博士还获得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和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对策”青年学者论文竞赛最佳论文奖。
四、先进事迹
由于为国家相关决策研究和对外谈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国家发改委、全国政协外事局等单位专门致函学校,对邹骥教授及课题组在联合国气候谈判和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层研讨会”的筹办设计和“中欧气候能源政策对话”中的出色表现表示感谢。邹骥教授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集体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五、学术活动PECE参与并主办了大量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