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商学院Michael Carl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了一场题为“机器翻译的交集与实证翻译过程研究”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下设7个系/教学部: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德语系、法语系以及大学英语教学部、在职学习英语教学部,承担外语专业本科生、在职学习的培养工作和全校所有院系的公共外语教学工作。
在这个演讲中,Michael Carl跟踪链接到它的各种不同的计算范式,1950年机器翻译从最初的历史跌宕起伏。我会认为,心理又将在20世纪80年代的承诺从来没有追求十分重视,并展示如何实证翻译过程的研究可以填补这一空白。Michael Carl提出的TPR最近的一些调查结果说明了共性和人类如何翻译和后期编辑的差异。
迈克尔·卡尔博士是教授参议。人类与机器翻译在哥本哈根商学院,丹麦和研究中心和创新的翻译董事,翻译技术(CRITT)。他目前的研究兴趣是关系到人类的翻译流程和交互机器翻译的调查。之前,他在丹麦的位置,他一直致力于机器翻译,术语工具,以及自然语言处理软件的实现。卡尔博士组织了多次研讨会,学术会议和小组对翻译和翻译过程相关的主题,是在哥本哈根和夏季项目的TPR暑期学校的组织者。目前,卡尔博士是在信息学在东京的国立研究所,日本休假。
原文:In this talk I trace the ups and downs in the history of Machine Translation from its beginnings in the 1950s which are linked to its various different computational paradigms. I will argue that the promises of the psychological turn in the 1980s have never been pursued very seriously and show how empirical 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 may fill this gap. I present some recent findings from TPR illustrating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how humans translate and post-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