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了“世界史资料建设与教材编写学术研讨会——暨《西方历史文献选读》编务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及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就世界史研究中的资料建设以及世界史专业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中国史学科,门类齐全,除以清史研究为突出特色外,秦汉、唐宋和民国史的研究力量也较为雄厚。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二级学科,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世界史学科则以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力量较强,其环境史研究的特长,正逐渐形成。
《西方历史文献选读》(五卷本)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教师团队用了五年时间编纂完成的,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版两卷,其它三卷也将陆续与读者见面。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孟广林教授主持。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对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强调世界史学科建设具有突出的重要性,而目前教材编写特别是辅助教材编写在高校历史学综合教育改革中,又具有特殊地位。他希望此次会议的召开能从教材建设着眼,进一步推动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指出,这套《西方历史文献选读》选题覆盖比较全面,在高年级本科和在职学习教学中使用,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史料,对于培养世界史专业人才有很大帮助。清华大学刘北成教授表示,应当深刻反思过去几十年国内“统编教材”的思路,更多借鉴国外教材的编写经验,突出教材的特色和差异,加强研究性和探索性。上海师范大学裔昭印教授强调了当前世界史教材应当注重避免“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叙述的影响,用全球史的眼光考察人类文明的总体进程;还需注意突破“英雄史观”的束缚,让“史学话语权”进一步惠及“曾被历史叙述遗忘的角落”。
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认为,现阶段的本科生和在职学习教育存在脱节的状况,如何把建设有研究型要素的世界史学科和人才培养事业搞好,需要从学术性、有用性、前沿性和中国特色四个方面来考虑。天津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则以世界史研究中史料运用的程度问题为切入点,强调了“历史学家眼中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在谈及主编《西方历史文献选读》一书的感想时指出,关于“历史文献”的定义应当从两个层面进行具体把握;首先是理论文献,这里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著作;其次是关于历史记载的“文献资料”,是我们进行史学习究的基本材料,还需要在充分引进和吸收西方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接着,社科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的宋月华社长在发言中展望了出版界与学术界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资料建设的前景。
北京大学黄春高教授提出,当前世界史学界在研究中注重外文原始文献的意识越来越浓厚,但同时也出现了“轻汉文,重英文”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国内的世界史史料建设不足有关。北京师范大学侯树栋教授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在于中译本质量的层次不齐。首都师范大学施诚教授围绕这一话题指出,当前建设世界史史料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这套书的出版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尝试。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皖强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借助《西方历史文献选读》出版之际搭建了一个平台,能够让专家学者在这里就世界史资料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畅所欲言,希望借此机会呼吁学界更加重视世界史学科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世界史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