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在职研究生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已形成了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以新型骨修复材料为特色,拓展生物功能化研究;新型耐磨材料及表面技术,形成了研究-开发-中试-推广应用链条式发展模式。轻金属及其复合材料与加工技术研究,紧跟我省新材料发展战略,镁、钛及复合材料研究为特色。材料设计及新型功能材料研究:以材料设计指导的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和材料加工多尺度模拟为特色。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如下: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具体要求为:
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材料化学成份和组织结构的分析方法、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方法、计算材料工程方法、材料改性技术、材料制品加工工艺等,具有解决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生物医学材料
2.先进耐磨材料及表面改性
3.轻金属材料及先进复合材料
4.功能材料及模拟设计
5.材料成型及控制
三、培养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可延至5年。
未修满规定学分或未按时完成论文者,可申请延期毕业,具体按照研究生处有关规定执行。
四、培养方式
1.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注重发挥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2.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3.硕士生应按照学科读书报告制度,阅读本学科文献必读书目,包括导师指定必读的中外书籍,与学习有关的工具书的利用,文献资料的查索、鉴别、分析等。由导师负责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每个硕士生必须在第二学期期末之前至少交2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4.硕士生应参加学术活动,在学期间应至少选听10次公共讲座或学科进展类讲座,将书面记录和撰写的心得体会在第五学期期末经导师签字认可后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
5.硕士生应参加实践活动,在学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等,总结报告在第五学期期末经导师签字认可后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
6.硕士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学科的课程和学分要求,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按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学术与实践活动等七个类型设置课程。
2.学分要求
(1)公共必修课(9学分)
根据《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设置,由研究生处统一组织开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外国语(英、日、俄)
(2)公共选修课(2学分)
体质训练、时事政治、Triz 理论、科研设计及SPSS软件应用、哲学与人生、应用写作、音乐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演讲与口才、网络及课件制作
(3)专业基础课(13学分)
数值分析、数理方程、材料热力学、材料动力学、材料近代分析方法、相变原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
(4)专业必修课(6学分)
近代晶体学、材料表面与界面、材料加工数值模拟
(5)专业选修课(4学分)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科技英语翻译、科技论文写作、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强度与断裂、材料合成与制备 、材料表面分析技术、新型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研究方法论、材料失效分析与寿命评估 、现代定量金相分析、纳米材料学、陶瓷材料学、材料摩擦磨损理论、金属凝固理论、材料连接理论、现代材料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材料成形与加工、材料加工过程控制、材料表面工程、金属塑性成形原理、合金熔体及其处理
(6)专业方向课(2学分)
生物医学材料、先进抗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计算材料学、焊接智能化技术
(7)学术实践
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10次以上并参加研究生论坛可以获得2学分。
研究生参加助研、助教、助管等并撰写总结报告,可以申请获得实践活动2学分。
非本专业本科和同等学力入学者应补修本科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和《材料力学性能》,不计学分。
六、教学方式
实行讲授、研讨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授、学生自学、课堂研讨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师生互动、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在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考核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
学位课中采取闭卷考试的科目不少于50%。
八、专业外语
研究生要结合本专业经典外文专著或近期外文期刊,每2个月完成专业外语译文1篇(5000~10000字符),24个月上交专业外语译文12篇。译文经导师评阅,每学期期末上交原文复印件和译文到研究生管理部门存档。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使研究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全部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论文工作包括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订研究计划,提交各学科备案。
2.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对所研究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对某些理论或生产技术问题力求在理论或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选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使研究生在培养期限内能做出结果,特别对实验条件、计算条件、加工条件均要有恰当的估计。论文选题应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同时要切合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和特长。
开题报告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硕士生应撰写符合规范的开题报告,并通过学科组织的开题报告评分和论证。未通过者,应在导师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在三个月内申请复评。至中期考核阶段,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终止硕士生培养进程。
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一年方可申请答辩。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包括研究生自评总结、课程学习情况审核、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评定,最终由学科作出综合评定意见。
硕士生应在第四学期完成中期考核,根据中期考核评定意见,决定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